- 998.38 KB
- 2021-04-14 发布
专题十五 经济学常识
政治 江苏省专用
考点一 古典政治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1.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斯密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①
使用价值
决定的,但未
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思考:为什么说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二元的?
提示:斯密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是由生产该
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他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
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
考点
清单
2.
斯密关于市场作用与自由放任的基本观点
(1)
斯密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②
分工
。这是因为
:
其一
,
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
;
其二
,
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
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③
时间损失
;
其三
,
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2)根据斯密的观点,市场规模越大、④
市场作用
发挥得越充分,就越
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思考:如何理解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
提示:斯密认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他认识到市场在社会资源
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但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
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
3.
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斯密认为
,
生产相同的产品
,
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
,
且各国有各国的优
势。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⑤
绝对优势
的商品
,
然后通过⑥
对外贸易
进行交换
,
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
,
贸易参
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思考: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的局限性是什么?
提示: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
是固定不变的。
4.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与收入分配理论
(1)李嘉图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⑦
交换价值
,并意识到
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2)
李嘉图最先提出⑧“
相对工资
”这一概念
,
并且把资本主义工资区
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思考
:
李嘉图是如何发展斯密的劳动价值论的
?
提示
:
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
,
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
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他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
旧价值的转移问题
,
以及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5.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1)李嘉图反对国家干预,主张⑨
经济自由
。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应主要
体现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上。
(2)
李嘉图认为
,
生产相同的产品
,
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
;
各国只要按
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
,
生产那些成本⑩
相对低
的商品
,
然后通过对外贸易
,
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
生产的东西
,
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思考
: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可取之处是什么
?
提示
:
这一学说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
客观要求
,
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
积极作用。
考点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1.
劳动二重性学说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①
二因素
,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统一体。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②
劳动二重性
决定的。
思考
:
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是什么
?
提示
:
这一学说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
,
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
,
而
且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
,
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的枢纽。
2.
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其一
,
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其二
,
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
,
有利于③
技术进步
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三
,
实现④
优胜劣汰
。
思考: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为什么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提示: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得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是从较长时期来看,商品的价格最终还是由价值决定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⑤
剩余价值
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
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
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⑥
相对过剩
,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的⑦
基本矛盾
,即生产的社会
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考点三 现代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1.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整顿①
金融业
、恢复和稳定农业、复兴工业、建
立宽泛的②
社会保障
。
思考: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
提示: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使生产力得到恢复
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但为美国此后连年加剧的通货膨胀和扩大的
财政赤字播下了种子。实践证明,罗斯福新政并未彻底解决资本主义基本
矛盾。
2.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主张采取③
赤字
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增加投资,
④
刺激消费
,扩大需求。
3.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各学派都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
市场⑤
自由化
;都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制度,是市场
经济的唯一基础;都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私有化。
思考:新自由主义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凯
恩斯主义经济学遇到极大的挑战。
4.现代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主要模式
由于各国政府干预的方式、程度不同,当前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呈现出不
同的模式。其中较为典型的有:以⑥
美国
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以
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这三种模
式都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
;
在经济运行中
,
都以⑦
市场竞争
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政府干预只起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作用;国家干
预经济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
考点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1.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①
自由贸易
代
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思考:新经济政策有何意义?
提示:巩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国民经济;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
道路。
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1)毛泽东提出有些②
生产资料
也是商品的论断。
(2)毛泽东强调通过发展③
商品生产
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考点五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是实
现①
科学发展
、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需
要,有利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环节
坚持和完善基本②
经济制度
,
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加快完
善现代市场体系,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创新和完善③
宏观调控
,更好
发挥政府的作用。
考点一 古典政治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比较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1)区别:
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
有各国的优势。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
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
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知能拓展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
生产相同的产品
,
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
;
各
国只要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
,
生产那些成本
相对低的商品
,
然后通过对外贸易
,
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
国生产的东西
,
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2)
联系
:
都认为由于比较利益的存在,各国都要发展自由贸易;都认为发展对外贸易
有利于节约社会劳动,获得最大收益。
考点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关于斯密、李嘉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比较
基本观点
(1)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2)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3)二元劳动价值论——他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交换价值决定价值)
(1)纠正了斯密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交换价值的观点,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
(2)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以及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1)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3)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考点三 现代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现代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主要模式
考点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认识
考点五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
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
攻关期。
(3)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
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5)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
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
实基础。
(6)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7)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8)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
(9)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