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1.17 KB
- 2021-04-14 发布
2n),则G的个数为(pm/2n)-p D.把该DNA分子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分子占3/4 【答案】C 【解析】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均作用于①部位,破坏、合成磷酸二酯键,A错误; DNA的特异性表现在碱基的排列顺序上,双链DNA的(A+T)/(G+C)的比例可以相同,B错误;若该DNA分子中A为p个,占全部碱基的n/m(m>2n),则G的个数为(pm/2n)-p,C正确;把该DNA分子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所有的子代DNA均含有15N,D错误。 【备注】本题考查DNA结构与复制、基因工程的相关内容。 36.如图是某双链DNA的片段和由它控制合成的一段多肽链(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AUG),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转录的模板是乙链,其碱基序列可代表遗传信息 B.该DNA片段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4个游离的碱基 C.转录形成的mRNA片段中至少有18个核糖核苷酸、6个密码子 D.若箭头所指的碱基对被替换,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可能不会改变 【答案】B 【解析】由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AUG,可知转录的模板是乙链,DNA上的碱基序列可代表遗传信息,A正确;该DNA片段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没有游离的碱基,B错误;转录形成的mRNA片段中至少有18个核糖核苷酸、6个密码子,C正确;若箭头所指的碱基对被替换,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可能不会改变,D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基因表达过程的相关内容。 37.如图为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遗传信息流动图解,1、2、3表示相关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核内,2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质中 B.3过程以mRNA作为模板,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到左 C.翻译时图中3过程mRNA每次能结合多个核糖体,最终产生的各肽链氨基酸序列不同 D.若图中mRNA为果蝇白眼基因的转录产物,则在果蝇的触角细胞中不能检测到该mRNA 【答案】D 【解析】1为DNA复制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核内,2为转录过程,也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A错误;3是翻译过程,以mRNA作为模板,根据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到右,B错误;mRNA每次能结合多个核糖体,由于模板相同,因此最终产生的各肽链氨基酸序列相同,C错误;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果蝇白眼基因mRNA存在于眼部细胞中,在触角细胞中不能检测到该mRNA,D正确。 38.下图所示的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a、b过程都以DNA为模板,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都有酶参与反应 ②原核细胞中b、c过程同时进行 ③人体细胞中,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会发生e、d过程 ④在真核细胞有丝分裂间期,a先发生,b、c过程后发生 ⑤能特异性识别信使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tRNA,后者所携带的分子是氨基酸 ⑥真核细胞中,a过程只能在细胞核,b过程只发生在细胞质 A.①⑤ B.②④ C.③⑥ D.②⑤ 【答案】D 【解析】a、b过程分别表示DNA复制和转录过程,转录过程是以DNA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①错误;b、c过程分别表示转录和翻译,在原核细胞中同时进行,②正确;正常人体细胞中不会发生e、d过程(RNA复制、逆转录),但在侵染某些病毒的细胞内,可以发生,③错误;真核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先通过b、c过程合成有关DNA复制的酶,再进行DNA复制,④错误;能特异性识别信使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tRNA,后者所携带的分子是氨基酸,⑤正确;真核细胞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在细胞核内进行,⑥错误。答案选D。 【备注】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的相关内容。 39.子叶黄色(Y,野生型)和绿色(y,突变型)是孟德尔研究的豌豆相对性状之一。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Y基因和y基因的翻译产物分别是SGRY蛋白和SGRy蛋白,其部分氨基酸序列见下图。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子叶黄色和绿色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B.Y基因在细胞核内转录翻译为SGRY蛋白 C.据图推测,Y基因突变为y基因的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增加和替换 D.研究发现,SGRY蛋白和SGRy蛋白都能进入叶绿体。可推测,位点③的突变导致了该蛋白的功能异常 【答案】B 【解析】子叶黄色和绿色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A正确; Y基因在细胞核内转录,在细胞质中翻译为SGRY蛋白,B错误;据图推测,Y基因突变为y基因的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增加和替换,C正确;研究发现,SGRY蛋白和SGRy蛋白都能进入叶绿体,说明①②位点的改变不影响其功能,进一步可推测,由于位点③的突变导致了该蛋白的功能异常,D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基因表达和基因突变的相关内容。 40.粗糙型链孢霉是一种真核生物,繁殖过程中通常由单倍体菌丝杂交形成二倍体合子。合子进行一次减数分裂后,再进行一次有丝分裂,最终形成8个孢子。已知孢子大型(R)对小型(r)为显性,黑色(T)对白色(t)为显性。下图表示粗糙型链孢霉的一个合子形成孢子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不考虑变异,abc的基因型相同 B.图中c的染色体数目与合子相同 C.图示整个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D.①②过程中均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答案】A 【解析】不考虑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变异,a、b、c的基因型是相同的,A正确;图中c是由配子有丝分裂而来,染色体数目与配子相同,B错误;图示整个过程中DNA复制两次,细胞分裂三次,C错误;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D错误。 【备注】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生物变异的相关内容。 41.甲、乙为两种果蝇(2n),下图为这两种果蝇的各一个染色体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杂交产生的F1减数分裂都正常 B.甲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形成了乙 C.甲、乙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相同 D.图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因甲、乙是两种果蝇,故甲、乙杂交产生的F1虽然含2个染色体组,但不能正常进行减数分裂;甲的1号染色体发生倒位形成了乙;染色体中某一片段发生倒位会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可遗传的变异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42.将杂合的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一株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能正常开花结果,该过程发育成的植株具有的特征是 A.能稳定遗传 B.单倍体 C.有杂种优势 D.含四个染色体组 【答案】A 【解析】由二倍体植株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植株,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是纯合子,均能稳定遗传,A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单倍体育种的相关内容。 43.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遗传病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和家庭调查的方式了解发病情况 ②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 ③单基因遗传病是指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④冠心病的发病在家族中会出现聚集现象 ⑤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⑥通过遗传咨询就能够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A.②④⑤ B.①④⑤ C.①②⑤ D.②⑤⑥ 【答案】C 【解析】遗传病只能通过家庭调查的方式了解其发病情况,①错误;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可能是传染病,②错误;单基因遗传病是指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③正确;冠心病为多基因遗传病,在家族中会出现聚集现象,④正确;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会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⑤错误;通过遗传咨询就能够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⑥正确。 44.某单基因遗传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为1%,下图为该遗传病的一个家系,Ⅰ-3为纯合子,Ⅰ-1、Ⅱ-6和Ⅱ-7因故已不能提取相应的遗传物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此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该家系中此遗传病的正常基因频率为90% C.Ⅱ-8与该地区一个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后,所生男孩患该病的几率是1/22 D.通过比较Ⅲ-10与Ⅰ-3或Ⅱ-5的线粒体DNA序列可判断他与该家系的血缘关系 【答案】C 【解析】2号正常男性的女儿5号患病,此遗传病一定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3为纯合子,其女儿全部正常,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某单基因遗传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为1%,可知该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0%,该地区中此遗传病的正常基因频率为90%,该患者家系内未知,B错误;Ⅱ-8的基因型为Aa,该地区一个表现型正常的男性是杂合子Aa的概率是2/11,结婚后,所生男孩患该病的几率是1/22,C正确;线粒体DNA是由母亲传递给儿子,因此通过比较Ⅲ-10与Ⅰ-3或Ⅱ-7的线粒体DNA序列可判断他与该家系的血缘关系,D错误。 【备注】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和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内容。 45.番茄的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为获得纯合高秆抗病番茄植株,研究人员采用了如图所示的方法。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若过程①的F1自交一代,产生的高秆抗病植株中纯合子占1/9 B.过程②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的种子 C.过程③应用的原理是细胞增殖 D.过程④“航天育种”方法中主要的变异类型是基因重组 【答案】A 【解析】若过程①的F1自交一代,产生的高秆抗病植株占总数的9/16,其中纯合子占1/9,A正确;二倍体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没有种子,只能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B错误;过程③应用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过程④“航天育种”方法中主要的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D错误。 【备注】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和育种的相关内容。 46.1979年,科学家将鼠体内的能够产生胰岛素的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NA分子重组,并且在大肠杆菌中发现了胰岛素的前体物质胰岛素原。其操作基本过程如下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中2、5、3、7表示从供体细胞获得目的基因的过程,该过程需要限制酶 B.8上带有标记基因,便于筛选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C.7和6的黏性末端的连接需要DNA连接酶的催化 D.在大肠杆菌中发现胰岛素原,说明目的基因被成功导入受体细胞并完成了表达 【答案】C 【解析】图中2、5、3、7表示从供体细胞获得目的基因的过程,该过程需要限制酶,A正确;基因表达载体8上带有标记基因,便于筛选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B正确;黏性末端碱基之间的连接并不需要DNA连接酶的催化,C错误;在大肠杆菌中发现胰岛素原,说明目的基因被成功导入受体细胞并完成了表达,D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内容。 47.下列事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 A.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 B.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这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4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 【答案】A 【解析】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C、D项所述符合题意。全球气温升高是环境问题,不属于共同进化,A不符合题意。 48.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A.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作用于种群,使种群发生进化 B.某种抗生素被长期使用药效下降,是由于病原体接触药物后,产生对药物有抗性的变异 C.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D.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答案】D 【解析】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单位是个体,A错误;某种抗生素被长期使用药效下降,是由于药物对病原体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B错误;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生物的种间竞争也是一种相互选择过程,D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内容。 49.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隔离产生后,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的 B.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D.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答案】C 【解析】隔离产生后,由于环境的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往往是有差别的,A正确;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自然选择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殖隔离标志新物种的产生,C错误;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内容。 50.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A.75% B.50% C.42% D.2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应用及分析计算能力。难度中等。依题意,当两个大小相等的种群合并成一个种群后,A基因频率为(80%+60%)/2=70%,a基因频率为(20%+40%)/2=30%,因此,随机交配,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 【备注】由基因频率求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在一个足够大、没有自然选择、随机交配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A、a时,设p代表A基因频率,q代表a基因频率,则(p+q)2=p2+2pq+q2=1,其中p2是AA基因型频率,2pq是Aa基因型频率,q2是aa基因型频率。 二、综合题:共3题 51.遗传学上将染色体上某一区段及其携带基因一起丢失的现象叫缺失,若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体在相同区域同时缺失叫缺失纯合子,仅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而另一条正常叫缺失杂合子。缺失杂合子的生活力降低但能存活,缺失纯合子常导致个体死亡。 (1)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2)现有一红眼雄果蝇XAY与一白眼雌果蝇XaXa杂交,子代中有一只白眼雌果蝇。为探究这只白眼果蝇的产生是缺失造成的,还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两个生物小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判断。 ①甲小组取该果蝇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有丝分裂________期细胞的________,与红眼果蝇对照,若出现异常,是缺失造成的;反之则是基因突变引起的。 ②乙小组选该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若杂交子代中__________,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若杂交子代中___________,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于缺失造成的。 (3)若已确定(2)中的变异是由缺失引起的,则选取乙组方案中的杂交组合产生的杂交子代让其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致死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数目 (2)①中 染色体结构 ②红眼雌∶白眼雄=1∶1 红眼雌∶白眼雄=2∶1 (3)1/8 【解析】(1)染色体片段的缺失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减少。 (2)①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而染色体结构变异能够用显微镜观察,因此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染色体结构。与红眼果蝇对照,若出现异常,是缺失造成的;反之则是基因突变引起的。 ②若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其基因型为XaXa,其杂交子代中红眼全为雌果蝇,白眼全为雄果蝇,比例为1:1;若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于缺失造成的,其基因型为XaX,其杂交子代中的基因型为XAX、XAXa、XaY、XY(死亡),则红眼雌∶白眼雄=2∶1。 (3)若已确定(2)中的变异是由缺失引起的,则选取乙组方案中的杂交组合产生的杂交子代让其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只有基因型为XY的致死,概率为1/2×1/4=1/8。 【备注】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内容。 52.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其体色有黄身(H)、灰身(h)之分,翅形有长翅(V)、残翅(v)之分。现用两种纯合果蝇杂交,F2出现 4 种类型且比例为 5∶3∶3∶1,已知果蝇的一种精子不具有受精能力。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体色与翅形的遗传遵循_________定律,亲本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 (2)若让 F2灰身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 (3)不具有受精能力的精子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F2黄身长翅果蝇中双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 (4)现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果蝇,从中选取亲本通过杂交实验来验证上述不能完成受精作用精子的基因型。 ①杂交组合:选择双杂合子的黄身长翅雄果蝇为父本,______________为母本进行杂交。 ②结果推断:若后代出现_____________,则不具有受精能力精子的基因型为_______。 【答案】(1)基因的自由组合 HHvv、hhVV (2)灰身长翘:灰身残翅= 8∶1 (3)HV 3/5 (4)①灰身残翅雌果蝇 ②黄身残翅:灰身长翅:灰身残翅=1:1:1 HV 【解析】(1)由于F1的自交后代果蝇有四种类型,且比例为5:3:3:1,是9:3:3:1的特例,说明体色与翅形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F1的基因型为HhVv,F2代中基因型为H-vv、hhV-和hhvv的个体都能存活,说明不具有受精能力的精子的基因组成是HV,则两亲本果蝇的基因型是HHvv、hhVV。 (2)若让 F2灰身长翅果蝇(1/3hhVV、 2/3hhVv)自由交配,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身长翘:灰身残翅= 8∶1。 (3)不具有受精能力的精子的基因组成是HV。利用棋盘法可知,F2黄身长翅果蝇中双杂合子的比例为3/5。 (4)要想通过杂交实验来验证不能完成受精作用的精子基因型,应该用测交的方法,即用F1的黄身长翅为父本,灰身残翅果蝇为母本杂交。若后代只有三种表现型:黄身残翅:灰身长翅:灰身残翅=1:1:1,则说明不具有受精能力的精子的基因组成是HV。 【备注】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内容。 53.已知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鸡的羽毛颜色,BB为黑羽,bb为白羽,Bb为蓝羽;另一对等位基因CL和C控制鸡的小腿长度,CLC为短腿,CC为正常,但CLCL胚胎致死。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一只黑羽短腿鸡与一只白羽短腿鸡交配,获得F1。 (1)F1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让F1中两只蓝羽短腿鸡交配,F2中出现_____种不同表现型,其中蓝羽短腿鸡所占比例为________。 (2)从交配结果可判断CL和C的显隐性关系,在决定小腿长度性状上,CL是______;在控制致死效应上,CL是_______。 (3)B基因控制色素合成酶的合成,后者催化无色前体物质形成黑色素。科研人员对B和b基因进行测序并比较,发现b基因的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据此推测,b基因翻译时,可能出现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导致无法形成功能正常的色素合成酶。 (4)在火鸡(ZW型性别决定)中,有人发现少数雌鸡的卵细胞不与精子结合,而与某一极体结合形成二倍体,并能发育成正常个体(注:WW胚胎致死)。这种情况下,后代总是雄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1)蓝羽正常∶蓝羽短腿=1∶2 6 1/3 (2)显性 隐性 (3)提前终止 从缺失部位以后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4)卵细胞只与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极体结合,产生的ZZ为雄性,WW胚胎致死 【解析】(1)题中的亲本,一只黑羽短腿鸡(BBCLC)与一只白羽短腿鸡(bbCLC)交配,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CLCL:BbCLC:BbCC=1:2:1,其中BbCLCL的个体死亡,所以F1的表现型为蓝羽正常∶蓝羽短腿=1∶2。若让F1的两只蓝羽短腿(BbCLC)交配,后代会出现6种表现型,其中蓝羽短腿鸡所占比例为1/2×2/3=1/3。 (2)从交配结果可判断在决定小腿长度性状上,CL是显性;而在控制致死效应上,CL是隐性。 (3) b基因的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属于基因突变。b基因转录的mRNA会提前出现终止密码或密码子从缺失部位后改变,翻译时,可能出现合成的肽链变短或氨基酸序列改变,导致无法形成功能正常的色素合成酶。 (4)火鸡是ZW型性别决定,雌火鸡的性染色体组型为ZW,卵细胞与第二极体的染色体相同。当卵细胞和第二极体结合会形成ZZ和WW的二倍体,WW胚胎致死,ZZ可发育成正常雄性个体。 【备注】本题考查动物配子形成过程、自由组合定律、基因表达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