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1 KB
- 2021-04-14 发布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诗词鉴赏 作业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B.“微霜初渡”“树色催寒”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
C.诗歌结尾以长者的口吻语气委婉地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D.此诗较好地“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深切地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离别时伤感依恋之情和关切勉励之意。
※【答案讲评】C (“语气委婉”错,在这里是直抒胸臆。)
2.这首诗的三四句语序本来是“不堪愁里听鸿雁,况是客中过云山”,调整后被人认为是炼句的典范,请说说其中的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调整后更合乎对仗和押韵,而且把“鸿雁”“云山”放在首句,这是感官首先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再说“愁里听”“客中过”,这样由景生情,合乎事理,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
(唐)宋之问
候晓逾闽峤,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②,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③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 行剪故园莱④。
[注]①本篇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②“裛”:yì通“浥”,打湿的意思。③鬒:zhěn,(须发)又黑又密。④莱:草名,又名藜,生田间、路边、荒地、宅旁等地。为古代贫者常食的野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交代了时间为“晓”,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描写早发时的景象。
B.诗歌中,“宿云”、“残月”为实景,“鹏际落”、“蚌中开”是诗人的联想,为虚写。
C.诗人从视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描绘令人赏心悦目的南国景色,铺排有序。
D.诗人描写了黑猿或抱着青翠的枝叶,或攀折花朵,或高声啼叫,整个画面极富生机。
2.“南中虽可悦, 北思日悠哉”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1.A; 2.①表达了诗人对南中美景的喜爱之情。在此句之前,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由南中特有的植被、泉石、鸟兽构成的画面,整个画面有线条、色彩、声响,富有活力。一个“悦”字,渗透着诗人初见南国美景的新鲜感和高兴的心情。
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南国的风景虽然很美,令人赏心悦目,但留恋北方的思绪每天都在,从未消失断绝。诗歌末尾,诗人直抒胸臆道:何时能走向返回故乡的路呢?足见其思乡情深。
③表达诗人仕途失望后产生归隐之意。虽然诗人留恋北方,但其丹心已成死灰,因此,“行剪故园莱”也有回归家乡、归隐田园之意。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意为黑猿抱着树叶啼叫,翡翠鸟衔着花飞来。整幅画面一共涉及两类动物。另,从句式对仗的角度看,“翡翠”所对之词为“玄猿”,二者都应该是名词,故“翡翠”应该指一种鸟类。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闲居春尽①
白居易
闲泊池舟静掩扉,老身慵出客来稀。
愁因暮雨留教住,春被残莺唤遣归。
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②。
冬裘夏葛相催促,垂老光阴速似飞。
【注】①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时所作。②生衣:绢制的夏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闲"字,不仅表现了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而且呼应了诗歌的标题。
B."老身慵出客来稀"写诗人年事已高,没有客人来访,描写出诗人老年清静闲适的情景。
C.颔联"暮雨"一词营造出凄凉的情境,"留教住"流露出诗人落寞、惆怅的情绪。
D."唤遣归"写出了春天伴随着黄莺的呼唤而到来,表明作者的心情开始逐渐好转。
2.“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两句颇有生活情趣,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D; 2.①“揭瓮偷尝新熟酒”写诗人在家中瞒着家人,偷偷品尝新出的米酒,一个“偷”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偷饮酒的憨态可掬的情状;②“开箱试着旧生衣”,打开箱子,试穿去年的夏衣,一个“试”字,写出诗人那种闲寂中带点无聊的情态。作者通过这一生活情节的刻画表达出了隐居生活的闲适。
解析:D项“写出了春天伴随着黄莺的呼唤而到来”错误,“唤遣归”是春天离去之意,流露的是惜春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崔公池亭旧游
温庭筠
皎镜方塘菡萏秋,此来重见采莲舟。
谁能不逐当年乐,还恐添成异日愁。
红艳影多风袅袅,碧空云断水悠悠。
檐前依旧青山色,尽日无人独上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
A.起句回忆昔日游览崔公池所见之景:水清如镜的池塘里,绽放着芳香红艳的荷花,时节已是初秋了。
B.颔联诗人避开对昔游之乐的具体描写,而以抒情之笔写今日之感慨,且饱含人生哲理,读来别有韵味。
C.“红艳影多风袅袅”中的“红艳”指荷花,此句是说荷花繁盛,水中倒影与水上花枝一起在风中摇曳。
D.诗题曰“题崔公池亭旧游”,末句云“尽日无人独上楼”,可见此次重来,既无主人崔公,亦无他人陪伴。
2.清代诗人屈复《唐诗成法》评此诗曰:“情景兼到,照应有法。”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A; 2.①全诗情景交融,意蕴绵长。首联和颈联,诗人描绘出荷花盛开、波光摇曳、碧空云断、池水悠悠的秋日荷塘之景,清馨幽静的景致中透露出物是人非的空阔失落之感;尾联触景生情,抒发“青山依旧”而故人杳然的无穷感慨。②本诗前后照应,结构严谨。颈联“红艳影多风袅袅”与首联“菡萏秋”照应;“碧空云断”与“皎镜方塘”照应;前三联内容照应诗题之“池”,尾联照应诗题之“亭”。
解析:“回忆昔日游崔公池所见之景”理解错误,起句写故地重游、眼前所见之景。
五、清平乐·年年雪里
宋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插梅花醉”, 一个“醉”字将词人热爱梅花,为梅花陶醉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
B.“挼”读nuó:采摘。上片三四句透露了词人生活坎坷,屡处忧患,但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不减。
C.“看取”二句:“看取”是观察的意思。观察自然界的“风势”。虽然出于对“梅花”的关切和爱惜,但此处“晚来风势”应包含深层语义。
D.李清照在词中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2.词人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不同的赏梅感受,请结合全诗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B;
2.词人上片一二句写自己早年醉赏梅花、三四句写中年泪洒梅花,下片三四句写晚年无心(难以)赏梅三个生活阶段。三种不同赏梅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突出了词人人生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和国家之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读nuó:采摘”错,应该为挼(ruó):揉搓。另外“雅兴不减”也错。说把梅花揉碎,心情很不好,眼泪把衣襟都湿透了。插梅与挼梅,醉赏梅花与泪洒梅花,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阶段与不同的心情。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