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4 MB
- 2021-04-14 发布
第
一
部分
PART 1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
与
差异
性
专题体系构建
考点归纳总结
·
·
专题体系构建
知识构建
瞄准考向
明晰考频
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6
年
4
次
②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6
年
6
次
③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
6
年
0
次
考点归纳总结
命题点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
1
[2018·
全国卷
Ⅱ]
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
年
7
月
,
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
6
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
5
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
,
第
6
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
(1)~(2)
题。
典例探究
考点归纳总结
降水序号
降水历
时
(
天
)
降水量
(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
346 m
3
/s
6
2
54.4
洪峰流量
1750 m
3
/s
(1)
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
A.
减小降水变率
B.
减少河水含沙量
C.
增加降水量
D.
加大河流径流量
(2)
第
6
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
其泥沙主要源于
(
)
A.
河床
B.
沟谷
C.
裸露坡面
D.
植被覆盖坡面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归纳总结
【
答案
】
(1)B
(2)D
【
解析
】
第
(1)
题
,
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影响因素。流域植被覆盖率提高
,
地表径流流速减慢
,
下渗增加
,
地表径流量减少
,
河流含沙量减少
;
局地植被覆盖率提高对降水影响不大。第
(2)
题
,
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影响因素及外力作用。由材料可知“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
说明该流域内不存在大片裸露的坡面。
考点归纳总结
根据表中数据和题干信息可知
,
第
6
次降水的降水量不大
,
但洪峰流量很大、含沙量极高
,
主要是由于经过前五次的降水
,
地下水已经饱和
,
故第
6
次降水几乎全变成地表径流
;
地表径流增多
,
流速也增大
,
对坡面侵蚀作用增强
,
导致含沙量增大。河床和沟谷是集水区
,
不是洪水所挟带的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考点归纳总结
1.
含义
: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
(
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岩石等
)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
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图
T5-1
考点透析
考点归纳总结
2.
一个基础、两大功能
(1)
形成基础
:
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过程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实现
,
其中生物起
关键作用。
(2)
两个功能
:
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
两大表现
(1)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
,
一个要
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或者说
,
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地理
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考点归纳总结
(2)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
方法技巧
】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
(1)
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
,
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考点归纳总结
(2)
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
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
,
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
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
,
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
,
分析环境问题成因
;
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
,
提取出所要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
,
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的因果关系。
考点归纳总结
(4)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决定了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
,
其次逐步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
,
最后分析其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考点归纳总结
考向一 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的分析
植被对降雨具有截留作用。植被的枝叶及地表枯落物可以拦截雨水。图
T5-
2
示意我国西北某小流域灌丛生物量和截留量随高度的变化。读图
,
完成
1~2
题。
新题预测
考点归纳总结
图
T5-2
1.
图示范围内降雨量大致
(
)
A.
随着地势升高而增加
B.
随生物量增加而增加
C.
随生物量增加而减少
D.
随着地势升高而减少
2.
影响灌丛带截留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
太阳辐射和地势
B.
流域面积和降雨量
C.
地势和生物量
D.
生物量和降雨量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归纳总结
【
答案
】
1.A
2.D
【
解析
】
第
1
题
,
一般情况下
,
生物量越大
,
对降雨的截留能力越强。图示范围内
,
随着海拔升高
,
生物量总体减少
,
截留量总体增加
,
说明降雨量大致随着地势升高而增加。第
2
题
,
在较低海拔区
,
生物量与截留量变化基本一致
,
说明影响灌丛带截留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有生物量。在较高海拔区
,
生物量减少
,
截留量反而增大
,
推测较高海拔区降雨量增大。故影响灌丛带截留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物量和降雨量。
考向二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践运用
3.
阅读图文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瓦尔德斯半岛位于阿根廷南部大西洋沿岸
,
面积约
3625
平方千米。半岛
90%
以上为低缓的岩石台地
,
最高点海拔为
100
米
,
沿海是倾斜的海滩和悬崖。地面野草、荆棘丛生
,
半岛上没有高大树木
,
但半岛陆地上栖息着
181
种鸟类
,
半岛海湾内繁殖着大量的海狮、海象、海豹、鲸等大型海洋动物
,
是闻名遐迩的“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
,
考点归纳总结
1999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自然遗产列入
《
世界遗产名录
》
。一直以来
,
瓦尔德斯半岛人迹罕至
,
但近年来日益受到各国游客的重视。图
T5-3
示意瓦尔德斯半岛地理位置及大型海洋动物分布。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归纳总结
图
T5-3
(1)
分析瓦尔德斯半岛上不能生长高大树木的原因。
考点归纳总结
该区域地处西风带大陆东岸
,
盛行离岸风
,
降水较少
,
气候干旱
;
半岛地势平坦
,
西风风力强劲
;
半岛以岩石台地为主
,
难以发育形成土壤
,
土层浅薄
,
高大树木难以生存。
(2)
分析瓦尔德斯半岛周边海域成为多种大型海洋动物的乐园的原因。
考点归纳总结
位于寒、暖流交汇处
,
饵料丰富
,
鱼类众多
,
大型海洋动物食物充足
;
较封闭的海湾内风浪小
,
为海洋动物提供了优越的栖息和繁殖环境
;
半岛人烟稀少
,
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3)
海狮以鱼类为食且食量大
,
主要天敌是虎鲸和鲨鱼。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
,
当地大量捕杀海狮以获取皮毛和油脂
,1960
年后该行为被立法禁止。近年来
,
当地海狮数量逐年增加
,
有人主张开放商业猎捕海狮。你是否赞同
?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考点归纳总结
赞同。理由
:
猎捕海狮可以获取皮毛和油脂
,
增加经济收入
;
鱼类天敌减少
,
有利于鱼类生长繁殖
;
海狮数量已过多
,
适度猎捕对生态系统影响不大。
或不赞同。理由
:
违背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
海狮是当地食物链上的重要一环
,
人为捕杀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
,
可能导致以海狮为食的虎鲸和鲨鱼等数量减少
;
影响旅游观光业的发展。
考点归纳总结
【
解析
】
第
(1)
题
,
结合该区域地理位置
,
从气候、土壤等方面分析原因。第
(2)
题
,
结合图示信息
,
从该区域生物群落、海域环境及人类影响等方面分析原因。第
(3)
题
,
如果赞同
,
则从增加收入、促进渔业发展和生态平衡等方面说明理由。如果不赞同
,
则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说明。
1.[2017·
天津卷
]
读图文材料
,
回答问题。
冻土是指温度在
0℃
或
0℃
以下
,
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
,
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
土。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教师备用习题
图
B5-1
多年冻土结构示意图
据图文信息判断
,
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
A.
活动层厚度变小
,
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
B.
活动层厚度变大
,
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
C.
永冻层上界上升
,
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D.
永冻层上界下降
,
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教师备用习题
【
答案
】
D
【
解析
】
全球变暖导致气温升高
,
多年冻土夏季融化深度增加
,
活动层厚度变大
;
气温升高
,
冻土表层春季提前融化
,
春耕播种的时间提前
;
永冻层上界下降
,
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
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所以
D
正确。
2.
开花植物百分比是指正在开花的植物种类占可开花植物种类的百分比。图
B5-
2
示意北半球不同纬度高山开花植物百分比年内变化。据此完成
(1)~(2)
题。
教师备用习题
图
B5-2
(1)
导致图中
20°N
到
70°N
高山开花植物开花季节逐渐缩短的主要气候要素是
(
)
A.
光热
B.
降水
C.
温度
D.
气压
(2)70°N
开花植物百分比始终低于
30°N,
可推测
70°N
各类开花植物
(
)
A.
数量较少
B.
种类较少
C.
花期较短
D.
花朵较小
教师备用习题
教师备用习题
【
答案
】
(1)A
(2)C
【
解析
】
第
(1)
题
,
影响花期的气候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湿度等。根据图中曲线
,
图中
20°N
到
70°N
高山开花植物开花季节随着纬度升高逐渐缩短
,
与热量的变化规律一致。光热包括光照、热量条件
,
符合题意
,
其他选项不全面。第
(2)
题
,70°N
开花植物百分比始终低于
30°N,
可推测
70°N
纬度低
,
光热条件差
,
各类开花植物花期较短。
考点归纳总结
命题点
二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例
2 [2017·
全国卷
Ⅰ]
阅读图文资料
,
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
,
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
,
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
:
在山地苔原带下部
,
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
,
植物多样性较低
;
典例探究
随着海拔升高
,
环境压力变大
,
种间竞争减弱
,
植物多样性升高
;
在更高海拔区域
,
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
(
海拔
2000~2600
米
)
时发现
,
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
,
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
,
植物多样性异常
;
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
,
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
(
图
T5-4)
。
考点归纳总结
图
T5-4
(1)
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
,
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考点归纳总结
【
答案
】
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
:
阳坡
,
苔原带的下部
(
中下部
,2000~2300
米左右
)
。干扰强度分布特征
:
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
海拔越低
,
干扰越强烈
)
。
(2)
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
,
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
,
并说明判断依据。
考点归纳总结
【
答案
】
(
未遭受干扰时
)
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
:(
按单峰变化规律
)
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
(2300
米左右
),
低于阴坡最高值。
(3)
分析与阴坡相比
,
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考点归纳总结
【
答案
】
特点
:
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
(
水分条件差
)
。
原因
:
阳坡太阳辐射强
,
地表温度高
,
蒸发强度大
;
阳坡融雪早
,
蒸发历时长。
(4)
说明从
2300
米至
2600
米
,
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考点归纳总结
【
答案
】
随着海拔升高
,
阴、阳坡面积减小
,
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
;
阴、阳坡相互影响
(
水分、热量交换作用
)
增强。
考点归纳总结
【
解析
】
第
(1)
题
,
本题主要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读图能力。由材料可知
,
正常来说
,
在苔原带下部地区
,
植物多样性较低
,
随着海拔升高
,
植物多样性升高
,
到了高海拔地区
,
植物多样性降低
,
所以山地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应该呈低
—
高
—
低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
,
阳坡曲线随海拔升高一直呈下降趋势
,
植物多样性一直降低
,
说明受到了干扰
,
按照一般变化规律
,
植物多样性应当先升高再降低。阳坡
2000~2300
米之间海拔升高时植物多样性降低
,
而在
2300
米以上基本符合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所以在
2300
米以下
,
干扰强度大
,2300
米以上
,
干扰强度减小。
考点归纳总结
第
(2)
题
,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阳坡和阴坡植物多样性的因素。根据材料中的单峰变化规律可知
,
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出现在苔原带中部
,
即图中
2300
米左右的区域
,
其海拔低于阴坡最高值的
,
所以推测在未遭受干扰时
,
阴坡比阳坡植物多样性高。第
(3)
题
,
本题主要考查阳坡和阴坡的温度和湿度的差异。阳坡受太阳光照射时间较长
,
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
所以地表温度高。
考点归纳总结
根据材料可知
,
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
,
而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
,
引起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
,
所以可以判断阳坡温度高
,
蒸发量较阴坡的大
,
湿度低。第
(4)
题
,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由材料可知
,
在更高海拔地区
,
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海拔升高
,
气温降低
,
热量条件变差
,
蒸发量减小
,
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
,
对植被分布的干扰强度降低
,
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考点归纳总结
例
3 [2017·
全国卷
Ⅰ]
图
T5-5
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
,
拍摄于
2017
年
3
月
25
日。数年前
,
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
;
而如今
,
一侧灌木修剪齐整
(
左图
),
另一侧则杂树丛生
,
灌木零乱
(
右图
)
。拍摄当日
,
这些杂树隐有绿色
,
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
(1)~(2)
题。
考点归纳总结
图
T5-5
(1)
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
A.
常绿阔叶林
B.
落叶阔叶林
C.
常绿硬叶林
D.
针叶林
(2)
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
,
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
气温
B.
降水
C.
光照
D.
土壤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归纳总结
【
答案
】
(1)B
(2)A
【
解析
】
第
(1)
题
,
由题中可知
,
常绿灌木是后来栽种的
,
不是当地的原生树种
;
由
3
月
25
日杂树中隐有绿色
,
新叶呼之欲出
,
可知当地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完
,
春季时长出新叶
,
所以可判断当地的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第
(2)
题
,
自然状态下
,
常绿灌木主要分布在亚热带
,
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
,
判断某地是否适合栽种常绿灌木
,
主要看当地的热量条件是否合适
,
所以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
1.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透析
考点归纳总结
图
T5-6
考点归纳总结
②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图
T5-7
(2)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
,
海拔每升高
1000
米
,
气温下降约
6℃
。因此
,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
,
但并不完全一致。
②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
,
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
—
多
—
少”变化
,
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带或荒漠带的高山
,
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
,
可能会出现森林带
,
如天山北坡。
考点归纳总结
③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
同一自然带
,
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④山地垂直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
,
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
⑤山体所在纬度越低
,
自然带谱越复杂
,
纬度越高
,
自然带谱越简单
;
山体海拔越高
,
自然带谱越复杂
,
海拔越低
,
自然带谱越简单
;
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
,
自然带谱越复杂
,
相对高度越小
,
自然带谱越简单。
考点归纳总结
⑥山地雪线的高度与坡向有关
,
阳坡、背风坡雪线高
,
阴坡、迎风坡雪线低。
2.
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
,
具体分析如下
(
以北半球为例
):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归纳总结
图
T5-8
3.
非地带性的表现
考点归纳总结
表现
实例分析
地带性自然
带的缺失
由于
56°S~65°S
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
,
陆地面积很小
,
因此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地带性自然带分布的改变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的东西两侧同处于温带。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
,
处于西风的背风坡
,
形成荒漠带
;
西侧却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
,
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分布
,
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的约束
,
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割断
,
这是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
自然带的斑
块状分布
我国天山等高山山麓地带
,
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地下水或地表水
,
出现众多的绿洲
,
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
【
方法技巧
】
1.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自然带更替方向
:
南北方向。②看自然带延伸方向
:
多东西方向
(
受地形影响
,
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
)
。③看自然带变化
:
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④看主导因素
:
热量。
(2)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自然带更替方向
:
东西方向。②看自然带延伸方向
:
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
: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④看主导因素
:
水分。
考点归纳总结
2.
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
判定南、北半球
:
同一自然带南坡高于北坡的
,
则该山地一般位于北半球
;
反之
,
则在南半球。如图
T5-9
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
(2)
判定热量带
:
山麓的自然带
(
基带
)
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图
T5-9
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
(3)
判断纬度高低
:
通常情况
,
垂直自然带谱越复杂
,
山地所处纬度越低
;
反之
,
则纬度越高。如图
T5-9
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地区。
(4)
判断迎、背风坡
:
迎风坡降水丰富
,
自然带数量较多
,
雪线的海拔较低
;
背风坡则相反。如图
T5-9
中山地南坡为迎风坡。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归纳总结
图
T5-9
考点归纳总结
考向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图
T5-10
是我国某区域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
4~5
题。
新题预测
图
T5-10
4.
该区域的自然带为
(
)
A.
温带荒漠带
B.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
温带草原带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考点归纳总结
5.
从该区域到塔里木盆地自然景观的变化主要体现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主导因素分别是
(
)
A.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
水分和热量
B.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
热量
C.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
水分
D.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
水分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归纳总结
【
答案
】
4.B
5.C
【
解析
】
第
4
题
,
从图中可以看出
,
该区域冬季气温低于
0℃,
降水稀少
,
因而冬季寒冷干燥
;
夏季气温高
,
降水较多
,
集中于
7
、
8
月份
,
因而夏季高温多雨。由此可判断出该区域为温带季风气候
,
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第
5
题
,
塔里木盆地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荒漠带
,
从该区域到塔里木盆地
,
自然景观呈现森林
—
草原
—
荒漠的变化
,
这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考向二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垂直带曲线带谱能展示山地垂直带在海拔和水平方向上的格局特征。某科研小组以长白山天池中心点为极点、正东为极轴
,
以角度
(
取逆时针方向为正
)
为横坐标、海拔高度为纵坐标
,
绘制长白山北坡山地垂直带曲线带谱
(
如图
T5-11
所示
)
。据此完成
6~8
题。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归纳总结
图
T5-11
6.
甲对应的自然带是
(
)
A.
针叶林带
B.
山地苔原带
C.
高寒荒漠带
D.
高山冰雪带
7.
山地垂直带上界受坡向影响最小的是
(
)
A.
岳桦林带
B.
红松针阔混交林带
C.
暗针叶林带
D.
红松针阔混交林与暗针叶林过渡带
考点归纳总结
8.
推测暗针叶林带和岳桦林带间没有过渡带的主要原因是
(
)
A.
山体坡度变大
B.
降水量显著增加
C.
风力明显增大
D.
人工分类栽植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归纳总结
【
答案
】
6.B
7.C
8.A
【
解析
】
第
6
题
,
结合图示信息
,
甲位于树线过渡带以上
,
其水热条件较差
,
结合选项可知
,
甲对应的自然带最可能为山地苔原带。第
7
题
,
结合图示信息
,
暗针叶林带分布上界随坡度的变化最小
,
说明其受坡向影响最小。第
8
题
,
暗针叶林带和岳桦林带间没有过渡带
,
主要是由于该海拔高度山体坡度变大
,
自然地理环境在两自然带之间的特征差异较大。
考向三 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
图
T5-12
为某地区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
9~10
题。
考点归纳总结
图
T5-12
9.③
自然带为
(
)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
亚寒带针叶林带
C.
温带草原带
D.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0.
影响①自然带西侧宽度较大的主要因素是
(
)
A.
纬度位置
B.
地形状况
C.
洋流性质
D.
土壤肥力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归纳总结
【
答案
】
9.C
10.C
【
解析
】
第
9
题
,
从图中看
,⑤
自然带在黑海东岸
,
该地为地中海气候
,
典型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③
自然带分布纬度比⑤自然带高
,
应属于温带。①自然带包括欧洲西部沿海地区
,
该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
典型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③
自然带相对于①自然带位于大陆内部
,
降水较少。综合分析可知
,③
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第
10
题
,①
自然带西侧濒临大西洋
,
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
增温增湿
,
气温相对较高
,
故影响①自然带西侧宽度较大的主要因素是洋流性质。
3.[2018·
天津卷
]
结合图
B5-3
和图
B5-4
中的信息
,
回答
(1)~(2)
题。
教师备用习题
图
B5-3
某地景观图
图
B5-4
天山西部及附近地区地形图
(1)
最有可能观察到图
B5-3
中景观的地点
,
是图
B5-4
中的
(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2)
在图
B5-3
所示地区
,
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
(
)
A.
终年积雪区
B.
高山草甸带
C.
云杉林带
D.
山麓草原
教师备用习题
教师备用习题
【
答案
】
(1)A
(2)C
【
解析
】
第
(1)
题
,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环境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出
,
该地自然景观垂直差异变化大
,
山麓地带以草原为主
,
随着海拔升高
,
自然景观依次变为云杉林、高山草甸、终年积雪
,
由此排除丙地
;
该地景观图中山麓地带的草原上有蒙古包及放养的牲畜
,
由此可知该地有牧民在此生活
,
游牧民习惯逐水草而居
,
因此最可能位于甲地。所以
A
正确。第
(2)
题
,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根据降水量与植被分布的关系可知
,
一般森林分布地带降水量大
,
因此该地降水量最多的地带是云杉林带
,
所以
C
正确。
4.
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
,
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
,
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图
B5-5
为黄土高原多年平均干旱指数示意图。据此完成
(1)~(2)
题。
教师备用习题
图
B5-5
(1)
从图中干旱指数看
,
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
(
)
A.
西部
B.
东部
C.
南部
D.
北部
(2)
图示地区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
(
)
A.
森林
—
森林草原
—
草原
—
荒漠草原
B.
森林草原
—
森林
—
草原
—
荒漠草原
C.
草原
—
荒漠草原
—
森林
—
森林草原
D.
荒漠草原
—
草原
—
森林草原
—
森林
教师备用习题
【
答案
】
(1) C
(2) A
【
解析
】
第
(1)
题
,
黄土高原地处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区
,
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
南部地区干旱指数最低
,
水分条件较好
,
植被覆盖率最高。第
(2)
题
,
读图可知
,
黄土高原地区干旱指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
,
干旱程度也逐渐加剧
,
水分条件变差。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教师备用习题
5.
图
B5-6
为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山峰及附近地区东南坡和西北坡
(
同一海拔左侧柱示意西北坡
,
右侧柱示意东南坡
)
海拔
1200
米以上三种主要乔木胸高断面积
(
树木距地面
1.3
米位置的断面面积
)
之和所占比重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图。该山峰年均降水量为
2368
毫米
,
同一海拔东南坡比西北坡降水量多
100
毫米左右。据此完成
(1)~(3)
题。
教师备用习题
图
B5-6
(1)
该山峰最可能位于
(
)
A.
太行山
B.
秦岭
C.
武夷山
D.
大别山
(2)
海拔
1600~2000
米段西北坡和东南坡常绿阔叶林所占比重差异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
热量
B.
降水
C.
土壤水分
D.
地势起伏
(3)
下列坡向和海拔的组合
,
乔木物种最丰富的可能是
(
)
A.
东南坡海拔
1400
米处
B.
西北坡海拔
1600
米处
C.
西北坡海拔
1200
米处
D.
东南坡海拔
1900
米处
教师备用习题
【
答案
】
(1) C
(2) C
(3) B
【
解析
】
第
(1)
题
,
读图可知
,
该山峰东南坡和西北坡都有大面积常绿阔叶林分布
,
应该位于我国南方地区
,
排除
A
、
B;
在海拔
1500
米以上该山峰仍有大面积常绿阔叶林分布
,
说明其纬度不会太高
,
故选
C,
不选
D
。第
(2)
题
,
由图可知
,
海拔
1600~2000
米段西北坡常绿阔叶林所占比重明显高于东南坡。我国东部季风区山地东南坡为阳坡和夏季风迎风坡
,
热量条件较好
,
降水较丰富
,
如果依这两个条件判断
,
东南坡常绿阔叶林所占比重应高于西北坡
,
明显与图示不符。
教师备用习题
西北坡为阴坡
,
蒸发相对较弱
,
土壤含水量要多于东南坡
,
这是导致两坡常绿阔叶林比重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材料和图无法判断两坡的地势起伏情况。第
(3)
题
,
读图可知
,
相对于其他组合
,
西北坡海拔
1600
米处三种乔木类型均有分布
,
且乔木胸高断面积之和所占比重相差不大
,
乔木物种丰富程度最高。
教师备用习题
6.
某人在夏威夷群岛中较大的岛屿
——
瓦胡岛上旅游
,
他发现甲处是郁郁葱葱的森林
,
而乙处是荒漠草原。图
B5-7
为瓦胡岛的等高线地形图
(
单位
:
米
)
。据此完成
(1)~(2)
题。
教师备用习题
图
B5-7
(1)
关于图中四地盛行风向的判断
,
正确的是
(
)
A.①——
东南风
B.②——
东北风
C.③——
西北风
D.④——
西南风
(2)
甲处森林景观和乙处荒漠草原景观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
(
)
A.
纬度地带性
B.
经度地带性
C.
垂直地带性
D.
非地带性
教师备用习题
【
答案
】
(1) B
(2) D
【
解析
】
第
(1)
题
,
结合经纬网知
,
该岛地处北半球信风带
,
盛行东北风。第
(2)
题
,
该岛甲、乙两处分别出现森林与荒漠草原景观
,
主要是受地形影响的结果。甲处地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
,
地形抬升作用明显
,
降水丰富
;
乙处处在东北信风的背风坡
,
降水少。因此体现了自然带的非地带性。
教师备用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