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4.50 KB
- 2021-04-14 发布
课时作业 1 发达的古代农业
基础巩固
1.《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乃始教民播五谷,相土地宜,
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
一日而遇七十毒。”材料说明( )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
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
C.“播五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
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
解析:相传神农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五谷”,
故 A 项正确;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
故 B 项错误;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农业不可能使
用垄作法,故 C 项错误;“百草”泛指农作物,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下列属
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品种有( )
A.水稻、玉米 B.水稻、粟
C.小麦、葡萄 D.玉米、粟
解析: 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种植水稻可追溯到河姆渡
氏族时期;我国也是最早种粟的国家,种粟可追溯到半坡氏族时期。
故答案为 B 项。
答案:B
3.《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记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
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这描述的是( )
A.白渠 B.漕渠
C.坎儿井 D.都江堰
解析:与题干信息“蜀”有关的只有都江堰。故答案为 D 项。
答案:D
4.据史书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
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 )
解析:材料中“江东之田器”指的是隋唐时期江东地区曲辕犁的
使用,故选 C 项。
答案:C
5.《诗经》载,西周时期“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
稷茂止”。由此可见当时( )
A.铁制农具已得到普及
B.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
C.人们已懂得变草为肥
D.水利灌溉系统十分发达
解析:题干材料的含义是清除田地里的杂草,并使这些杂草腐烂
在地里,这样就有利于五谷杂粮的生长。把杂草变成肥料,有利于作
物的生长,这说明西周时期人们已懂得变草为肥,故选 C 项。
答案:C
6. 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 )
A.商业运输方式的变化
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经济结构的变化
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解析:题干中的示意图反映的是从原始社会发明的骨耜到唐朝发
明的曲辕犁,这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变化,故选 D
项。
答案:D
7.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
“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些农谚
( )
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
B.没有科学可信性
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
D.源于农民的无知
解析: 根据材料“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岁朝东北风,
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
映了农谚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故 C 项正确;中国古代并不注重
农业的理论性总结,故 A 项错误;农谚有一定的科学可信性,故 B
项错误;农谚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经验,故 D 项错误。
答案:C
8.《说文解字》中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
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
特点是( )
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解析:“宀”本意为房屋,豕指猪,“豕居之圈曰家”说明重视
家畜饲养业。
答案:A
9.“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
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出现于(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魏晋时期
解析:“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反
映的是兼有耕种和播种功能的农具耧车,出现的时间是西汉,选择 B
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0.产生于汉朝的区田法是综合运用深耕、施肥、保墒、灌水等
系列措施进行耕作的方法,其特点是在小面积土地上集中使用人力、
物力,防旱保收,求得单位面积的高额丰产。这种耕作方法( )
A.使人们开始由迁徙走向定居
B.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生产模式
C.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D.是古代农业长期领先的关键
解析:“小面积土地上集中使用人力、物力,防旱保收,求得单
位面积的高额丰产”显然是单位面积内提高产量,属于土地利用率的
提高,C 正确;A 是原始社会后期;古代生产模式一直是小农经济,
没有改变,B 错误;D 属于精耕细作的作用。
答案:C
综合创新
11.读下表《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该表主要反映了
中国古代农业( )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
解析: 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内容有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故 A、B、C 三项不
全面。综合表中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可以判断其作用在提高单位
面积农产量,故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模式。
答案:D
12.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而不
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
这主要是由于( )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农具制造技艺落后
C.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
D.地理形势的局限
解析:由材料中“轻便、小型”可知,中国古代的农具比较适合
个人或家庭使用,这与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符,故选 A
项。B、C 项与史实不符;D 项说法错误。
答案:A
13.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
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
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C.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甲骨文卜辞”“千耦其耘”“宋代”
“村庄儿女各当家”“耕织”可知农业经营方式是由集体劳作到个体
农耕,故正确答案为 C 项。
答案:C
14.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下边的
“卜”字,表示竖在地上的杆子及其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
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
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
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D.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卦”指的是用尺子测量竖在地上的杆
子所产生的影子的长度,人们根据测量得出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体
现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故 C 项正确;A 项与材料主旨
不符;B 项是对材料的误读;D 项错在“唯一”,我国古代计算时间
方法还有水漏、沙漏等,故错误。
答案:C
15.下图中有中国古代某项水利设施,该水利设施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坎儿井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这项水利设施沟通了漓江和湘江,根据
所学知识可知,这项水利设施是灵渠,将由南向北流淌的湘江源头和
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故 A 项正确;都江堰使四川
盆地变为天府之国,故 B 项排除;郑国渠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
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 25 公里的泾河北岸,西
引泾水东注洛水,故 C 项排除;D 项是具有新疆地区地方特色的水利
设施,排除。
答案:A
合作探究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范成大《四时
田园杂兴》
材料二:男耕女织图
材料三:(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
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
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
(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后汉书》
(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这种生
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
些条件?
答案:(1)经济形式: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时期。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
具有脆弱性。
(3)古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条件: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
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政府减轻对农民的剥削;足够的劳动力投入;
农业劳动时间的保障;优越的自然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相关文档
-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阶段性检测练习2021-04-14 17:07:5023页
- 高考数学专题复习:课时达标检测(二十2021-04-14 17:04:455页
- 2019-2020学年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2021-04-14 17:04:287页
- 陕西省汉中市2020届高三第五次质量2021-04-14 17:04:0525页
- 云南省2020届高三4月高中毕业生复2021-04-14 17:01:498页
- 福建省福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2021-04-14 17:00:469页
- 河北省2021届高三十校质量检测生物2021-04-14 16:57:3814页
-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2019-2022021-04-14 16:57:307页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6课《卖炭2021-04-14 16:57:233页
- 【物理】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第一高2021-04-14 16:57:00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