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0 KB
- 2021-04-14 发布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小说阅读
小说阅读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中重要的一个种类,考纲要求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
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
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所以这部分内容也是考查的方向和重点。
类型
【形象类】
主要分为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物象的作用及塑
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等题型。
【故事情节类】
主要分为情节概括、情节手法、情节作用、情节探究四类题型。
【环境描写类】
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作用、社会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描写的手法等题型。
【标题类】
主要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答题技巧
形象类题目技巧
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
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正面描写)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正面
描写)
第三,环境描写。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
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物也有烘托陪衬作用。(环境描写)
第四,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点。(故事情节)
第五,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以及其他人物的评价。(感情倾向)
主要人物的作用
(1)结构作用(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
生了变化。
(2)内容作用
A 对主题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
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B 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
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
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次要人物的作用
结构上:
1.对情节的作用
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
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
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如《祝福》中的“我”就有此作用。
内容上:
2.对主要人物的作用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次要人物的
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
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
晰。
3.对环境的作用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
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
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
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如《祝福》中的“我”就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
替时期种种精神上的矛盾。
物象的作用
1.对情节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发展;串联起相关的情节,成为文章的线索;为下文做铺垫、伏笔等作用。
2.对主要人物的作用
通过对物象的象征意义来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或者通过对物象的叙述和描写,侧面
衬托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使主要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
3.对环境的作用
若物象属于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时,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4.对主题的作用
使小说的内容更加充实,深化、升华文章的主题,增添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1.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
2.语言描写
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
3.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作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
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
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5.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
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细节描写主要有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
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等。
(二)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
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主要手法为渲染、烘托、衬托等。
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借助次要人物陪衬烘托
(2)借助物象陪衬烘托
(3)借助环境陪衬烘托
故事情节类题目技巧
情节概括
思路一:根据结构来梳理
事件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阅读时先给文章各段标上序号来划分文章
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思路二:根据场景来梳理
一般一个场景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小说中的场景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
思路三:根据线索来梳理
线索是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
空间。 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线索有单线 和双线两种。 双线一般分明线、
暗线两种。 高考考查的小说往往较简单,线索也趋向于单线式结构。
情节作用
情节本身的作用:1、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有故事性,有趣味性。2、设置悬念,为下文
的某个情节埋下伏笔、作铺垫。3、出人意料,情理之中,与前面的某个情节相照应。
对环境的作用:交代或暗示了社会环境
对人物的作用:表现人物的心理、情感,丰富人物形象
对主旨的作用:表现了/反映了什么主题
情节手法
首先明确文中运用的技巧、手法。其次,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什么技巧,写了什么内容。
再次分析技巧的作用,主要分析评价在主题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布局谋篇
方面起到了什么效果。
(一)叙述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给读者以真实可信之感。
(2)第二人称:(“你”“你们”)便于对话,便于抒情, 显得亲切感人。
(3)第三人称:(“他”、“他们”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
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
(二)叙述方式及效果
1.顺叙作用: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2.倒叙作用: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
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3.插叙作用: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简要介绍,或
诠释某一细节;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
4.补叙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造成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
5.平叙作用:可以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的眉目清楚 ,有条不紊。
(三)描写方式:(这个在人物形象中已述)
1.正面:包括外貌、心理、行动等。
2. 侧面:环境、人物之间关系。
(四)修辞手法: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情感;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情感,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鲜明;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五)构思技巧:
抑扬结合: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丰富文章的内涵,富有哲理,
给人以启迪。
以小见大:化虚为实,将抽象事理表现的具体实在,避免空泛,使文章有血有肉。
伏笔铺垫:内容完整,真实可信,构思精巧,耐人寻味。
意外:异峰突起,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悬念:造成悬念,引人注目,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增加文章的波澜起伏。
巧合:内容集中,矛盾更突出,冲突更激烈,人物性格更鲜明。
映衬对比:突出表现所要表现事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主旨。
情节探究
1.考虑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
小说的情节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它们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探究那一部分,往往是情节不可
缺少的一部分。
2.思考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的轨迹。
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往往是在情节转变过程中完成的,我们可在情节的安排中去探
究对人物的作用。
3.思考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
作者往往通过情节安排来深化主题,寄寓自己的情感。
4.思考情节的安排是否符合生活逻辑和艺术逻辑。
环境描写类题目技巧
自然环境的作用
一、自然环境本身的作用:
1、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为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
2、渲染故事气氛,营造故事特定氛围,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3、以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
二、对人物的作用:
4、烘托人物心境。
5、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
6、暗示人物命运。
三、对情节的作用:
6、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7、制造悬念、铺垫作用。
8、线索作用
四、对主题的作用:
9、揭示主题、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的作用
1、社会环境本身的作用
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暗示影响人物性格的因素;
3、与主旨之间的关系
揭示社会的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4、与情节之间的关系
为下文做铺垫、伏笔等。
环境描写的手法
一、自然环境描写的角度与手法:
(1) 描写的技巧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虚实结合(“实”指现实存在的
事物。“虚”指作者想象和联想)、正侧描写、细节描写、工笔(对对象多用笔墨做细致入微地
刻画)和 白描(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精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
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等。
(2)从修辞角度看
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3)从写景角度看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味等角度对景物进行具体细致
地描写);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平视,等等;
③写景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 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
二、社会环境描写手法
常用描写技巧:
A 点面结合(“面”是指场景的整体,“点”是指场景中的个别情景,一般是指场景中作者描
写最为突出的部分。点面结合,要求场景的描写既要注意整体,又要突出重点。)
B 简笔勾勒(也就是白描)
C 细描(可以用精细的笔墨对环境进行描写,是整个场景熠熠生辉。)
标题类题目技巧
小说标题的含义
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
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
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
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原则:浅层含义+深层含义
模板:1、解释字面义
2、联系文章内容,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其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小说标题的作用
(1) 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
点名时间、地点、环境,创设背景,渲染氛围。突出小说主题。线索作用、设置悬
念作用。
(2) 以物件为题:
结构线索,文章结构严谨,设置悬念,引发联想。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
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义。
(3) 以人物为标题:
突出人物形象,暗示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4) 以形象特征为标题:
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5) 以事件为标题:
突出主要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6) 以问题为标题:
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相关文档
- 新编教材中考病句复习专项训练题及2021-04-14 12:01:016页
- 小学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易错字音2021-04-13 20:21:533页
-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专2021-04-12 18:21:5114页
-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期末《阅2021-04-12 17:41:5140页
-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破十法》专项2021-04-12 13:19:023页
- 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句子专项2021-02-27 09:09:027页
- 中考英语单项选择题专项训练题附答2021-02-26 21:53:5215页
-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必考周长题综合2021-02-26 20:53:233页
-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以内数比较2021-02-26 20:10:122页
-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项训练题附答案2021-02-26 19:20:4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