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3 MB
- 2021-04-14 发布
专题十四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2010
~
2019
年高考全国卷考情
一览表
考点
60
考点
61
考点
60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2018·
全国
Ⅱ
,8,4
分
,
难度
★★
)
恩克斯堡岛
(
下图
)
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
2017
年
2
月
7
日
,
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
,
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对于极地科学考察而言
,
恩克斯堡岛所在区域的优势在于
(
B
)
A.
生物类型多样
B.
对全球变暖敏感
C.
大气质量优良
D.
人类活动影响少
考点
60
考点
61
解析
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该岛处于南极大陆
,
由于气候恶劣
,
该地生物种类较少
,
故
A
项错误
;
由材料可知
,
该岛常年被冰雪覆盖
,
且处于陆缘冰与海洋冰的结合位置
,
气温升高会导致该地积雪、冰盖变化明显
,
对全球气候变暖反应敏感
,
故
B
项正确
;
南极大陆纬度较高
,
环境恶劣
,
人类活动受到较大限制
,
至今没有人居住
,
整个南极大陆大气质量优良
,
无法提供有价值的科学考察异常数据。故
C
、
D
两项错误。
考点
60
考点
61
2
.(2018·
全国
Ⅲ
,1~2,8
分
,
难度
★
)
油纸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
采用传统方法
,
全手工制作。油纸伞以竹为骨
,
以纸或丝绸为面
,
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
,
但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近年来
,
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据此完成第
(1)~(2)
题。
(1)
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
,
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是
(
C
)
A.
携带方便
B
.
适用地广
C.
文化蕴涵
D
.
经久耐用
(2)
下列地区中
,
宜作为油纸伞重点推销市场的是
(
A
)
A.
欧洲西部
B
.
中亚
C.
中东
D
.
撒哈拉以南非洲
考点
60
考点
61
解析
第
(1)
题
,
考查工业生产的区位条件。提取材料是无图选择题的最重要方法
,
因此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把材料中介绍油纸伞的信息提取出来。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
,
油纸伞以竹为骨
,
以纸或丝绸为面
,
不可折叠
,
故携带不方便
,
耐用性较差
;
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
,
适用地受限制
;
油纸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
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
,
有文化蕴涵。第
(2)
题
,
考查区域特征及差异。油纸伞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
,
但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
,
故油纸伞应在气候比较湿润的地区使用
,
欧洲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
气候湿润
,
宜作为油纸伞重点推销市场
;
而中亚、中东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干燥
,
不适宜使用。
考点
60
考点
61
3
.(2018·
全国
Ⅲ
,9~11,12
分
,
难度
★★
)
澳大利亚
(
图
1)
某地区降水稀少
,
自然景观极度荒凉
,
气温年较差大
,
夏季最高气温可达
50
℃
,
冬季气温较低。早年
,
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
,
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
(
图
2)
。据此完成第
(1)~(3)
题。
图
2
考点
60
考点
61
(1)
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
1
所示的
(
B
)
A.
①
地附近
B
.
②
地附近
C.
③
地附近
D
.
④
地附近
(2)
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
D
)
A.
收集雨水
B
.
方便通信
C.
增加采光
D
.
通风换气
(3)
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
B
)
①
室温不变
②
冬暖夏凉
③
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
④
类似草原的蒙古包
A.
①③
B
.
②③
C.
①④
D
.
②④
考点
60
考点
61
解析
第
(1)
题
,
考查自然环境整体性特点。图中
①
地为澳大利亚西海岸珀斯
,
该地为地中海气候
;
②
地为澳大利亚中部库伯佩迪
,
该地为热带沙漠气候
,
与材料中的自然环境特点符合
,
故该类住宅可能分布于
②
地附近
;
③
地为澳大利亚北部城市古德帕拉
,
受季风影响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
④
地是澳大利亚东海岸城市悉尼
,
该地为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第
(2)
题
,
考查读图判断地理事物的能力。据图看出
,
该住宅位于地下
,
与地面有一定深度
,
通天井为一竖井
,
通过通天井进到室内的光线很弱
,
主要起着通风换气的作用。该地降水稀少
,
且收集雨水的器具应放置在地表。第
(3)
题
,
考查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材料
,
该地气温年较差大
,
夏季高温而冬季气温较低。该住宅在地下温差较小
,
与外界相比冬暖夏凉。其自然环境特点及房屋的位置更接近黄土高原的窑洞。蒙古包是游牧业方便迁徙而形成的特色住宅。
考点
60
考点
61
4
.(2018·
江苏
,15~16,4
分
,
难度
★★
)“
地坑院
”
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
2017
年
2
月
,
《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
“
地平线下古村落
,
民居史上活化石
”
的全貌。图甲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
,
图乙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读图完成第
(1)~(2)
题。
图
甲
图
乙
考点
60
考点
61
(1)
图乙中
,
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
(
D
)
A.
甲
B
.
乙
C
.
丙
D
.
丁
(2)
作为
“
民居史上活化石
”
的地坑院
,
今后应
(
A
)
A.
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B.
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
C.
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
D.
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
解析
第
(1)
题
,
从图甲中地坑院的景观图可知其建在地势平坦的地区
,
图乙中丁地等高线稀疏
,
地势平坦符合要求
,
甲、乙、丙三地等高线密集
,
地形坡度较大不适合修建。第
(2)
题
,
作为
“
民居史上活化石
”,
进行开发时
,
应有选择地开发
,
而不是不开发或大规模开发
,
以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或使得
“
活化石
”
得不到保护。
考点
60
考点
61
5
.(2017·
全国
Ⅱ
,1~3,12
分
,
难度
★★
)19
世纪
50
年代
,
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
;
黄河结束夺淮历史
,
改从山东入海
,1968
年
,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
自
1999
年
,
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
(
下图
)
。据此完成第
(1)~(3)
题
。
区域认知
考点
60
考点
61
(1)
目前
,
在洪泽湖以东地区
,
秦岭
—
淮河线
(
C
)
A.
无划分指标依据
B
.
与自然河道一致
C.
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
.
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
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D
)
A.
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
.
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
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
.
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
进入
21
世纪
,
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D
)
A.
市场
B
.
技术
C.
资金
D
.
交通
考点
60
考点
61
解析
本题组考查区域的划分及不同发展阶段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
(1)
题
,
秦岭
—
淮河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
有一定的划分标准
,1
月平均气温
0
℃
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半湿润区与湿润区的分界线等都可作为洪泽湖以东地区的划分指标与依据
,
故
A
项错误。读图可知
,
在洪泽湖以东地区
,
缺少了相应的自然河道
,
也没有对应的自然标志
,
故
B
项错误
,C
项正确。区域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特征
,
在洪泽湖以东地区
,
秦岭
—
淮河线两侧的地理差异并不明显。第
(2)
题
,
在经济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时期
,
长江成为两岸地区人们地域联系的障碍
,
苏南、苏北的划分就体现了河流对地域联系的阻隔作用
,
故
D
项正确
,C
项错误。江南、江北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都相差不大
,
故
A
、
B
两项错误。第
(3)
题
,
由材料可知
,
进入
21
世纪
,
多座长江大桥的建成
,
密切了苏南、苏北的联系
,
使两地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
故其主导因素是交通。故选
D
项。
考点
60
考点
61
6
.(2017·
全国
Ⅲ
,1~3,12
分
,
难度
★★
)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
,2009
年
9
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
,
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
,
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第
(1)~(3)
题
。
区域认知
(1)
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D
)
A.
四川盆地
B
.
华北平原
C.
珠江三角洲
D
.
长江三角洲
(2)
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B
)
A.
沟壑纵横
,
降水集中
B
.
地势低平
,
降水丰沛
C.
地形封闭
,
排水不畅
D
.
山河相间
,
降水均匀
(3)
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D
)
A.
川剧
B
.
豫剧
C
.
粤剧
D
.
越剧
考点
60
考点
61
解析
第
(1)
题
,
考查区域环境特征。从景观图中可以看出
,
此处有小桥、流水
,
主要交通工具为船
,
房屋依河而建
,
屋顶坡度较大
,
利于排水。据此判断此处位于长江三角洲。第
(2)
题
,
考查区域环境的形成原因。从图中可以看出
,
民居屋顶坡度大
,
河流多
,
说明当地降水丰沛。小船行驶说明当地地势低平
,
河流流速较慢。第
(3)
题
,
考查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和传统文化。该景观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
,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剧种是越剧。越剧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福建、江西等省级行政区域。
考点
60
考点
61
7
.(2017·
海南
,9~11,9
分
,
难度
★★
)
位于岭南山地的某县
90%
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
,
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
,
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
,
如图所示
,
尽管水淹频率很高
,
但这些集镇住宅
“
淹而不没
,
灾而无难
”
。据此完成第
(1)~(3)
题。
考点
60
考点
61
(1)
在农业社会
,
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
A
)
A.
谷地面积
B.
河流水量
C.
林木产量
D.
风俗习惯
(2)
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
,
主要是为了
(
B
)
A.
通风
B.
避灾
C.
采光
D.
美观
(3)
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
C
)
①
砾石多
②
退水快
③
历时长
④
流速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考点
60
考点
61
解析
第
(1)
题
,
农业社会的聚落规模主要受耕地面积和耕作半径影响。从题干可知
,
该县
90%
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
,
说明该县以山地丘陵为主
,
只有小面积的平地位于山间谷地
,
因此
,
耕地面积受到谷地面积制约
,
从而影响聚落规模。林木产量和风俗习惯与耕地面积关联性不大
,
该区域降水丰沛
,
河流水量也不是制约耕地面积的因素。第
(2)
题
,
该县居民在盆地内及周边建设聚落
,
必须要面对水淹的事实
,
而开阔的盆地又是不可放弃的宝贵资源
,
在这种两难情况下
,
城镇居民在聚落营建时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方法
,
即建设多层住宅
,
在二层和三层外墙开门
,
甚至在家中备有小船
,
洪水发生时
,
备紧急情况时使用
,
暂时躲避灾难。第
(3)
题
,
该集镇房屋能实现
“
淹而不没
,
灾而无难
”,
说明房屋不易因洪水倒塌
,
可推断洪水速度较慢
,
可排除
①
砾石多
;
居民生活不会受到洪水的严重影响
,
可推断退水较快
,
可排除
③
历时长。
考点
60
考点
61
8
.(2017·
海南
,17,3
分
,
难度
★★
)2000
年
7
月
,
连接丹麦哥本哈根和瑞典马尔默的厄勒海峡跨海工程竣工通车。该工程全长
16
千米
,
采用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组合的方案。区域差异为区域合作提供了条件
,
利于厄勒海峡两岸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是
(
A
)
A.
产业结构的差异
B.
语言文化的差异
C.
社会福利的差异
D.
交通规则的差异
考点
60
考点
61
解析
考生应该推理出
,
跨海工程竣工通车后
,
两城市居民交往密切
,
厄勒海峡两岸区域经济合作更加紧密。区域差异为区域合作提供了条件。但语言文化的差异、社会福利的差异、交通规则的差异都有碍于两岸区域经济合作。这样就排除了
B
、
C
、
D
三项。而只有产业结构的差异利于厄勒海峡两岸区域经济合作。
考点
60
考点
61
9
.(2016·
海南
,13~15,6
分
,
难度
★★
)
福建海坛岛面积
276.61
平方千米
,
人口约
35
万人
,
地势低平
,
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当地盛传
“
光长石头不长草
,
风沙满地跑
,
房子像碉堡
”
的民谣。据此完成第
(1)~(3)
题。
(1)
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
(
B
)
A.
降水多
B
.
风力大
C.
日照强
D
.
气温高
(2)
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
,
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
D
)
A.
高大、屋顶尖、窗大
B
.
低矮、屋顶缓、窗大
C.
高大、屋顶尖、窗小
D
.
低矮、屋顶缓、窗小
(3)
当地居民主要从事
(
A
)
A.
渔业
B.
林业
C
.
种植业
D.
牧业
考点
60
考点
61
解析
第
(1)
题
,
材料信息
“
福建海坛岛
”
说明该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季风区
,“
地势低平
”“
风沙满地跑
”
说明当地风力大。故选
B
项。第
(2)
题
,
根据材料信息
“
风沙满地跑
”
说明风力很大
,“
房子像碉堡
”
说明房子需要具备的特点是防风
,
所以是低矮的、窗小、屋顶缓。故选
D
项。第
(3)
题
,
从材料提取
“
光长石头不长草
”,
说明该地区不适合植物生长
,
因此不适合发展种植业、林业和牧业
,
但由于该地区四周临海
,
因地制宜发展渔业。故选
A
项。
考点
60
考点
61
10
.(2014·
江苏
,1~2,4
分
,
难度
★
)
《桃花源记》中描述
:“
缘溪行
,
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
林尽水源
,
便得一山
,
山有小口
,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
从口入。初极狭
,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
屋舍俨然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据此完成第
(1)~(2)
题。
(1)“
桃花源
”
的地形最可能是
(
C
)
A.
山间峡谷
B.
山前
平原
C
.
山间盆地
D.
平缓高原
(2)“
桃花源
”
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
A
)
A.
地理位置
B.
灌溉
系统
C
.
农业科技
D.
水力资源
解析
第
(1)
题
,
从材料中
“
……
林尽水源
,
便得一山
,
山有小口
,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
从口入。初极狭
,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
”
可知
,
该处周围高
,
内部地势平坦开阔
,
应为山间盆地。第
(2)
题
,“
桃花源
”
环境应出现在人类社会早期
,
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
,
该地处于山间盆地
,
气候相对温暖
,
河流流经
,
水源充足
,
与外界交流较少
,
少受外部环境干扰。
考点
60
考点
61
11
.(2013·
四川
,9,4
分
,
难度
★
)
下图是亚洲中纬度地区一种适应环境、别具地方特色的民居
,
称为土拱。这种民居较高大
,
屋顶为拱顶或平顶
,
墙体由土坯砌成
,
厚度很大。这种民居所处环境的突出特点有
(
A
)
A.
昼夜温差大
B
.
秋雨绵绵
C.
气候湿热
D
.
台风频繁
解析
该地民居高大可减少外界气温的变化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
屋顶为拱顶或平顶说明该地降水较少
,
墙体由土坯砌成、厚度很大说明该地冬天气温很低。综合分析可知该地气候比较干旱
,
又是中纬度地区
,
应该位于亚洲中纬度的内陆地区
,
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
昼夜温差大
,
降水稀少
,
不会受到台风的影响。
考点
60
考点
61
12
.(2013·
上海
,23~24,4
分
,
难度
★
)
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
民族风情浓郁
,
自然资源诱人
,
冒险家、商贾纷至沓来
……
完成第
(1)~(2)
题。
(1)
这里的城市多沿河而居
,
街道上可见的景观有
(
C
)
A.
圆形穹顶的东正教堂
B.
艳丽轻柔的纱丽服饰
C.
圆顶尖塔的大清真寺
D.
热情奔放的土风歌舞
(2)
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
作用
的
自然资源是
(
A
)
A.
油气资源
B.
水能
资源
C
.
森林资源
D.
水产资源
考点
60
考点
61
解析
第
(1)
题
,
根据经纬度信息
(45°E,30°N)
可以判断该地区为西亚地区
,
图中河流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
注入波斯湾。大清真寺属于伊斯兰教的建筑
,
该地区绝大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第
(2)
题
,
结合上题判断该地区位于西亚
,
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产区
,
油气资源非常丰富
,
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
,
水资源缺乏河湖较少
,
水能、森林、水产资源不丰富。
考点
60
考点
61
13
.
〔
2019·
天津
,13(2),8
分
,
难度
★★★
〕
读图文材料
,
回答问题。
吉林省珲春市
(
下图
)
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
,
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分布。
考点
60
考点
61
国家已批准设立
“
中国图们江区域
(
珲春
)
国际合作示范区
”
。
据图文信息
,
对该市发展进出口贸易的条件予以评价。
答案
有利于进出口贸易的条件
:
有贸易口岸
;
有政策支持
;
有铁路、公路通往邻国。
不利于进出口贸易的条件
:
缺少我国自己的海港
(
不能与其他国家直接通航
;
交通运输方式单一
);
距商品的主要供应地和消费地较远
(
服务范围较小
)
。
要求
:
评价必须涉及有利、不利两方面
,
答出
4
点即可。
解析
本题属于评价分析类试题
,
关键词
“
发展进出口贸易
”,
解题方向
“
对
……
条件予以评价
”
。要阐述评价观点
,
一般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具体可以从商业贸易区位因素中的交通运输条件、生产条件和货物来源、市场和经济腹地、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组织答案。
考点
60
考点
61
14
.(2018·
天津
,12,15
分
,
难度
★★
)
读图文材料
,
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福建省的武夷山景区有丹霞地貌景观和九曲溪等河流。游客乘筏沿九曲溪可观赏到
“
曲曲山回转
,
峰峰水抱流
”
的美景。
考点
60
考点
61
(1)
说明九曲溪适宜游客乘筏观景的主要自然原因。
当地政府按规划将景区内的村落集中安置到甲区
,
并将旅游服务设施统一建在乙区。
(2)
说明此规划的实施对武夷山景区的意义。
答案
(1)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
河流水量较充足
,
无结冰期
,
全年适宜游客乘筏
;
河道弯曲
(
河流落差小
),
流速较缓
,
游客观景安全
;
两岸丹霞地貌景色秀美
,
对游客吸引力强。
(2)
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
(
减少景区的污染源
);
保护景区的旅游资源
(
减少人类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
提高景区接待能力
;
便于景区管理。
(
答出
3
点即可
)
考点
60
考点
61
解析
第
(1)
题
,
首先
,
武夷山景区景色秀美
,
游览价值高。其次
,
该景区属于山水组合景观
,
适宜乘船
(
筏
)
观赏
,
以便体会到
“
人在画中游
”
的意境。再次
,
该景区的气候和水文条件适宜乘筏欣赏。第
(2)
题
,
从图中可以看出
,
当地政府的规划将景区内的村落安置到离主景区较远的甲地
,
将旅游服务设施集中安排到交通便捷的乙地
,
将景区与生产、生活区分离
,
不仅有利于景区的管理
,
还能起到保护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作用
,
更提高了景区的接待能力。
考点
60
考点
61
15
.(2016·
海南
,22,10
分
,
难度
★★
)
阅读图文材料
,
完成下题。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
,
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
,
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
(
如下图所示
)
。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
,
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考点
60
考点
61
答案
华北地区夏季炎热
,
与松柏
(
常绿针叶树
)
相比
,
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
,
遮阴取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
,
太阳高度较低
,
落叶阔叶树落叶后
,
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
,
提高室内温度
(
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
。
解析
注意文字材料提示
,
坐北朝南的房子
,
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
,
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
,
理解落叶和常绿的区别。华北地区夏季炎热多雨
,
冬季寒冷干燥
,
与常绿针叶的松柏相比
,
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
,
遮阴取凉效果更好
;
冬季寒冷
,
太阳高度较低
,
落叶阔叶树落叶后
,
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屋内
,
而常绿针叶的松柏会遮挡阳光。
考点
60
考点
61
16
.(2015·
重庆
,13,26
分
,
难度
★★
)
阅读图文材料
,
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下图为我国某类古典园林的主要分布区域
,
明清时期该区域经济繁荣
,
园林建设蔚然成风。
考点
60
考点
61
(1)
说明明清时期该区域园林迅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2)
湖、池、溪、泉等丰富多样的水景是该区域园林的突出特点之一。分析该区域自然条件对营造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
(3)
以木结构为主的亭、台、楼、阁等建筑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图中所示区域自然条件对该地古典园林建筑可能产生的危害提出两条防护措施。
答案
(1)
经济发达
(
资金充足
),
文化繁荣
,
市场需求大
;
水陆交通便利
;
人口稠密
,
劳动力丰富
,
能工巧匠多。
(2)
①
亚热带季风气候
,
降水丰沛
,
能满足营造园林水景的水量需求
;
②
地处长江三角洲
,
地势低平
,
利于园林水景水源的汇集
;
③
河网稠密
(
水系发育
),
水体类型多样
,
为营造丰富多样的园林水景提供资源条件
;
④
沉积物松散
,
地下水丰富且埋藏浅
,
有利于减少水景营造的工程量和成本。
(3)
防火
;
防潮
;
防蚁虫
;
防雷击等。
考点
60
考点
61
解析
第
(1)
题
,
题干明确要求写出
“
社会经济条件
”,
可以从资金、市场需求、交通条件、劳动力、技术等方面分析。从图中所给出的地名等信息可推测出该地位于我国江苏省南部
,
长江下游地区
(
长江三角洲
)
。明清时期该地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和文化重心
,
资金充足、文化繁荣
,
催生了园林建设
;
同时
,
该地
(
长江等地
)
水运便利
,
陆路交通发达
,
人口稠密
,
劳动力丰富
,
园林建设的能工巧匠众多。第
(2)
题
,
考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
可从气候、地形、水系
(
河流
)
、地下水等方面分析
,
首先说明上述各方面自然环境要素特征
,
然后指出这些特征对该地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第
(3)
题
,
该地纬度较低
,
夏季气温高
,
木结构为主的亭、台、楼、阁等建筑易发生火灾
,
因此应注意防火
;
该地降水丰富
,
尤其是每年夏初受准静止锋影响
,
常形成连续性阴雨天气
,
空气湿度大
,
应注意防潮
;
水热充足
,
易使蚁虫滋生
,
木结构建筑应注意防蚁虫
;
该地夏季气温高
,
大气对流旺盛
,
易形成雷暴天气
,
应注意防雷击。
考点
60
考点
61
考点
61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2017·
天津
,1,4
分
,
难度
★
)
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
,
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下图为盘山景观图
,
盘山从山顶至山脚分上、中、下三盘
,
夏季常出现
“
三盘暮雨
”
的现象。图中受
“
三盘暮雨
”
影响最明显的自然景观是
(
C
)
A.a
B.b
C.c
D.D
考点
60
考点
61
解析
据图可知
,
盘山的上盘为奇松
,
中盘为怪石
,
下盘为飞瀑。在黄昏暮霭、烟雾朦胧之时皆被云气笼罩
,
身处山中可见
“
似晴非晴、不雨是雨
”
之象。此时
“
山中云气郁勃弥漫
,
浩浩如雪海峰峦
,
水汽较多
,
容易形成降水
,
雨水下泄
,
在下盘地区汇聚成河
,
形成下盘飞瀑景观
”
。
考点
60
考点
61
2
.(2013·
上海
,29~30,4
分
,
难度
★
)
根据上海第一产业有关数据与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图
,
完成第
(1)~(2)
题。
考点
60
考点
61
(1)2000
年到
2009
年上海农业产值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
)
①
种植业科技投入增大
②
渔业产值有增有减
③
农业服务业有所增强
④
农业人口持续减少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根据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图表数据
,
上海农业发展的趋势可能是
(
B
)
①
耕地面积保持稳定
②
牧业产值将持续下降
③
从业人口有所减少
④
农业产值比例将上升
A.
①②
B.
②③
C
.
③④
D.
①④
考点
60
考点
61
解析
第
(1)
题
,
种植业科技投入增大使农业单产不断提高
,
增加了农业产值
;
渔业产值的减少
,
不利于农业产值增加
;
农业服务业增强
,
利于农业发展
,
促进农业产值提高
;
农业人口持续减少
,
不利于农业发展
,
不会使农业产值提高。第
(2)
题
,
从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图可以看出
,
上海第一、二产业产值比例不断降低
,
第三产业产值比例不断上升
,
故农业从业人口将继续减少
,
耕地面积将不断减少
,
从表中可以看出牧业产值持续下降。
考点
60
考点
61
3
.(2012·
江苏
,13~14,4
分
,
难度
★
)
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
,1990
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
,
调整产业结构
,
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下图是该市
1990~2010
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第
(1)~(2)
题。
考点
60
考点
61
(1)1990~2010
年
,
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D
)
A.
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
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
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
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2)
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
B
)
①
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
②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③
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
④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
①②
B.
①④
C
.
②③
D.
②④
解析
第
(1)
题
,
从图中可以看出
,
第一产业比重在
1998
年略有上升
,
且在
1998
年后下降缓慢
;
在
1990
年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
;
第二产业比重变化幅度最大
;
第一产业比重降低
,
第二、三产业比重增加
,
这使得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第
(2)
题
,
产业升级要求是减少廉价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及第一产业的比重
,
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考点
60
考点
61
4
.
〔
2019·
全国
Ⅱ
,37(4),6
分
,
难度
★★
〕
阅读图文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
北京
2022
年冬奥会
”
申办成功带来了
“
全民上冰雪
”
热潮。近年来
,
浙江省建立了
10
余个室外人工滑雪场。这些滑雪场散布于全省各地的山地丘陵中
,
且多建于当地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雪道厚度一般维持在
1
米以上
,
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目前
,
浙江省滑雪场多为初级雪道
,
主要接待一日体验型滑雪者
,
平均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排在全国前列。下图示意浙江省主要滑雪场分布。
考点
60
考点
61
有人建议浙江省各滑雪场应由一日体验型向多日度假型转变
,
并增建酒店和中高级雪道等。你是否赞同此建议
,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考点
60
考点
61
答案
赞同
:
增建酒店可满足滑雪者的度假需求
;
增建中高级雪道可满足当地运动型滑雪者需求
;
可增加滑雪者逗留天数
,
有利于提高滑雪场收入。
反对
:
滑雪期短
,
建设投资难以短期收回
;
发展度假型滑雪的竞争力弱
,
难于形成市场规模
;
雪场均向度假型转变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经济发展。赞同主要是从满足滑雪者的需求、增加收入的角度分析。而反对主要从建设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不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的角度分析。
相关文档
- (浙江专版)备战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021-04-14 10:52:548页
- 202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提升练4 水2021-04-14 10:51:035页
-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题组层级快2021-04-14 10:04:225页
- 2020高考地理 选考 区域地理第18课2021-04-14 10:00:445页
- 2020高考地理 第二部分 小题大做 2021-04-14 03:23:276页
- 202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专题过关2021-04-14 01:58:316页
- 2020高考地理 选考 区域地理 第5课2021-04-14 01:27:096页
- 2020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15交通运2021-04-14 00:56:5715页
- 2020高考地理二轮优选习题 专题四2021-04-14 00:18:0514页
- 高考英语基础知识复习12021-04-13 23:20:13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