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50 KB
- 2021-04-14 发布
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测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祠堂祭祖属“展亲大礼”,也称之为“报本之礼”,是宗族的头等大事。这种现象源自于我国古代的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科举制
【答案】A
【解析】由古人把 “祠堂祭祖”当作 “宗族的头等大事”,把“祭祖”叫做“展亲”或者“报本”等,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源于宗法制,所以A项正确;分封制是管理国家的制度,B项错误;世袭制是权力的传承,C项错误;科举制是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D项错误。
2.“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观点出自
A. 墨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儒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忠恕”以及“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尤其是可知这是儒家思想,选项D正确;墨家没有提出忠恕观念以及类似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选项A排除;道家主张无为,而且道家的“道”与材料中的道内涵不同,选项B排除;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与“忠恕”观念不符,排除选项C。
3.唐代宰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这一做法有利于
A. 提高宰相议事的效率
B. 削弱皇帝的决策权
C. 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
D. 加强相权间的制约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宰相实行的“协商一致”,体现出集体议政的特点,这样做可以加强宰相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故D正确;A中提高效率难以说明;B中皇权至高无上;C中内斗显然不可避免。
4.宋代梅尧臣曾作诗云,“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对应的是下列哪一幅图的信息
A. B.
C. D.
【答案】C
【解析】材料“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是对筒车灌溉的描述,靠的是水力推动运行,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是人力翻车,动力是人力,与材料无关,排除;B选项是桔槔,是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与材料无关,排除;D选项是风力水车,与材料无关,排除。
5.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富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其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是
A. “存天理,灭人欲”
B. “天下为主,君为客”
C.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贵”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富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可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顾炎武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选项D正确;选项A是朱熹的观点,排除;选项B
是黄宗羲的观点,排除;选项C是李贽的观点,排除。
6.“它是李鸿章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它不断扩充,先后建有十几个分厂,能够制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但是它在管理上仍然存在着浓厚的衙门习气。”“它”是
A. 江南制造总局
B. 发昌机器厂
C. 汉阳铁厂
D. 轮船招商局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该企业是由李鸿章创办的洋务军事企业,分析选项内容可知,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创办的洋务军事企业,符合题意,A选项正确。1866年由方举赞、孙英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是民族工业企业,B选项错误;汉阳铁厂是张之洞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是李鸿章创办的,它们都是洋务民用工业,C、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这场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严重民族危机,在国家主权严重丧失和外国资本大量渗透的同时,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初步发展阶段。据此判断,该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严重民族危机,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故C正确;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不符合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严重民族危机,排除AB;瓜分中国狂潮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前,D错误。
8.阅读下列革命党人发布的军事命令。该命令反映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北伐战争 C. 辛亥革命 D. 南昌起义
【答案】C
【解析】根据“武昌弹药枪支,暂由楚望台军械库接济”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故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与“武昌弹药枪支,暂由楚望台军械库接济”不符,排除A;北伐战争是1926年,1927年南昌起义,清朝统治已经被推翻,不符合“兴复汉族,驱除满虏”,排除B、D。
9.下表是1912—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发展变化表。影响其变化的外因是
行业
类别(单位)
时间
1912年
1920年
卷烟业
资本额(万元)
138
1680
机械采煤业
矿产量(吨)
416558
327975
A. 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热情高涨
B. 欧洲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明显增多
C.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D.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在1912年至1920年期间,我国的轻工业发展较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其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选项D正确;选项A、C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这一时期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选项B排除。
10.中国工人阶级以自己特有组织性和斗争的坚定性,在运动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场“运动”是
A. 洋务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五四运动,选项C正确;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弱小,未登上历史舞台,排除A;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农民阶级,排除B;国民大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
11. “吴佩孚的势力被歼灭于两湖,孙传劳的五省联军也被打败,最近张作霖又在河南败绩。”上述革命成果的取得是在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北伐的主要斗争目标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北伐是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重要的革命成果,故A项正确;B项是1927-1937年,排除;C项是1931-1945年,排除;D项是1945-1949年,排除。
12.中国工农红军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坚定信念、坚强意志等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反映了红军创造“人间奇迹”的事件是
A. 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
C. 长征
D. 解放战争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工农红军”“坚定信念、坚强意志等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长征,选项C正确;北伐战争时期、南昌起义、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的部队称呼不是工农红军,选项A、B、D排除。
13.抗战初期,国内一度弥漫着失收、悲观情绪,蒋介石在和战问题上也不无踌躇,但他最终能以国家存亡、民族利益为重,领导了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抗战。下列史实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 淞沪会战粉碎日军计划
B. 百团大战主动出击日军
C. 中国派远征军入缅作战
D.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等信息,可知考查的是抗战初期国名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抗战,淞沪会战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百团大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是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活动,不符合题意,故B、D项错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发生在1942年-1945年,不符合抗战初期,故C项错误。
14.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壮举,把敌人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解放军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可以进逼长江,瞰制南京、武汉,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壮举是
A. 血战台儿庄
B. 挺进大别山
C. 发动辽沈战役
D. 进行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1947年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进逼长江,瞰制南京、武汉,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故B正确;血战台儿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役,共产党的军队称八路军和新四军,不符合“解放军”,排除A;辽沈战役地点在东北,渡江战役不符合“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可以进逼长江,瞰制南京、武汉”,排除CD。
15.著名报人徐铸成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是中国人民大喜的日子,第一部人民的宪法将诞生了!仑儿来信,说我参加决定中国历史进程的两个大会一开国的政协和第一次全国人大,是莫大的光荣。”日记中提及的“第一部人民的宪法”
A. 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初步形成了政治协商制度
C. 体现中共八大的探索成果
D. 确立了中国根本政治制度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召开第一次全国人大,制定了新中国第一步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中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D正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第一步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形成,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时间不符合新中国第一步宪法是1954年宪法,排除C。
16.毛泽东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毛泽东这一论述的背景是
A. 解放后共同筹建新中国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C. 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
D. 文化大革命中制度破坏
【答案】B
【解析】根据“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知此时人民代表大会已经建立,所以背景应该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故选B项;共同筹建新中国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没有建立,第一节政协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政协制度的初步确立,此时人民代表大会还没有建立,故排除AC项;根据材料内容可推知此时不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排除D项。
17.民生轮船公司原名“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国民族资本企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56年9月民生公司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其完成改造的方式是
A. 实行公私合营的模式
B. 国家直接没收的政策
C. 建立生产合作社的途径
D. 走集体化道路的方式
【答案】A
【解析】从“民生轮船公司”,“在我国民族资本企业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可知其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公私合营,所以正确答案是A项,国家直接没收的是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政府的企业,B项不符合题意; “建立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是国家对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改造方式,CD两项错误。
18.“弱国无外交”这一法则在新中国成立后已离我们远去。在正确的外交政策的指引下,70年来我国外交成就硕果累累。以下属于新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是
A.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参加万隆会议
C. 重返联合国
D. 中美建交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符合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初期”外交成就要求的是C项;“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参加万隆会议”是在1955年;“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所以ABD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19.像是改革开放元年的第一只报春燕,代表大陆亿万同胞给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送去新春第一声亲切的问候。融化了两岸之间长达三十年不相往来的坚冰,开启了海峡两岸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发展的大门。“材料描述的是
A. 首倡“一国两制”
B. 两岸“三通”的实现
C. “九二共识”的达成
D. 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答案】D
【解析】根据“改革开放元年”“融化了两岸之间长达三十年不相往来的坚冰”可知时间是1979年,结合所学可知,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故D正确;80年代初提出“一国两制”,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AB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0.1979年7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以及福建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3月将“出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由“出口特区”到“经济特区”的转变说明
A. 中央决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 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被打破
C. 对外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深
D. 出口特区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出口特区体现了对外开放的单一性,而经济特区的内涵更丰富、更广泛,故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深,C项正确。出口特区的设立已经是对外开放政策的体现,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对外开放,没有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D项说法错误,出口特区也是对国情认识的反映,但是经济特区则是更深层次的认识,更有利于对外开放,排除。
21.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
B. 经济特区的设立
C. 多种经济所有制的发展
D. 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一国两制”即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A项正确;经济特区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故B排除;多种经济所有制的发展属于经济体制改革,与材料无关,故C排除;外国资本的进入属于对外开放吸引外资,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
22.《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喜剧作品的巅峰之作,以最富幻想色彩和浪漫情调在轻快的节奏中展现出人们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该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 理性主义
B. 禁欲主义
C. 人文主义
D. 民主主义
【答案】C
【解析】由“莎士比亚”,“展现出人们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结合所学可知,其时代精神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C项正确;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A项错误;禁欲主义是文艺复兴反对的观点,B项错误;民主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要求,D项错误。
23.海权不但涉及到以武力控制海洋的海军,也包括平时的商业与航运。“海权理论之父”马汉认为获得制海权的国家就掌握了历史主动权。17世纪掌握“历史主动权”的是
A. 西班牙
B. 法国
C. 荷兰
D. 英国
【答案】C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在“17世纪”掌握“历史主动权”是荷兰,所以正确答案是C项;西班牙在16世纪是海上霸主,英国在18世纪后期打败法国,成为殖民霸主,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24.“议会缔造了一个国王,这样,议会和国王的关系就完全反转了,从此,英国不再发生革命,和平与渐进成了社会变革的手段。”材料表明英国
A. 国王从此统而不治
B. 议会制度开始产生
C. 社会秩序从此稳定
D. 议会政治趋向完善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议会和国王的关系就完全反转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7世纪《权利法案》的颁布,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国王从此统而不治是在18世纪责任内阁制形成以后,故A项错误;英国议会制度产生于中世纪与材料反映的17世纪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和平与渐进成了社会变革的手段”说明社会矛盾依然存在,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说明议会政治趋向完善,故D项正确。
25.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是封建制度的批判者,是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设计者。下列启蒙时代的著作与“资本主义制度的设计”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伟人
著作
制度设计
A
马丁路德
《九十五条论纲》
因信称义王权至上
B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君主立宪三权分立
C
卢梭
《社会契约论》
人民主权社会契约
D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暴力革命共和制度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在史实和评价上符合“启蒙时代”,著作与“资本主义制度的设计”相对应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理论的奠基人孟德斯鸠,B项正确;马丁路德领导宗教改革,反封建同时,没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设计,A项错误;卢梭和康德的著作,强调了对民主和理性的理论分析,不符合“制度设计”的要求,CD两项错误。
26.1765年,当时英国纺织业中“纱荒”严重,特别是在纺织业中心兰开夏郡。几年之后,有人惊呼:“到处是棉纱棉纱棉纱!”……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珍妮机的推广
B. 垄断组织增多
C. 电气时代到来
D. 圈地运动兴起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效率,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故A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垄断组织,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C;圈地运动兴起与“到处是棉纱”无关,排除D。
27.“共产主义同盟这个在当时条件下自然只能是秘密团体的国际工人组织,1847年11月在伦敦举行的代表大会委托我们两人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这个党纲是
A. 《共产党宣言》 B. 《资本论》
C. “四月提纲” D. 《和平法令》
【答案】A
【解析】“共产主义同盟”“1847年11月在伦敦举行的代表大会”表明这个党纲是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故选A项;《资本论》出版于1867年,B错误;“四月提纲”和《和平法令》都是十月革命时期颁布的文献,C和D错误。
28.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更加全面地控制市场(横向联合)或者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纵向联合),他们组成了大型的工业联合体。这种“工业联合体”出现于
A. 新航路开辟后
B.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
C. 经济大危机后
D.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答案】D
【解析】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公司要“全面地控制市场”,控制“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实行横向或者纵向联合,即“垄断”,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水平不足以支持“大型工业联合”,尚没有能力“全面控制市场”和生产,AB项错误;经济大危机后,生产过剩,经济萧条,不会出现大型 “工业联合体”, C项错误。
29.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提及:“小国有自由,大国有力量。十三个州就是一个个小国,现在要让渡权力建立起一个大国,……”这是托克维尔对美国1787年宪法哪项内容的评价
A. 保留《邦联条例》内容
B 赋予总统国家大权
C. 以联邦制取代邦联制
D. 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小国有自由,大国有力量。十三个州就是一个个小国,现在要让渡权力建立起一个大国……”可见,这应该是美国宪法实行用联邦制取代邦联制的内容,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故C正确,同时排除A; 根据材料,没有涉及到总统的信息,选项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根据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政体的信息,选项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
30.布尔什维克党在《四月提纲》的指引下,深入工厂和农村,宣传组织群众认清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扩大党在苏维埃中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
A. 推动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出现
B. 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专制统治
C.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 响应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答案】D
【解析】《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布尔什维克党宣传组织群众认清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扩大党在苏维埃中的影响,这是响应《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故D正确;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专制统治,排除AB;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C。
31.面对经济危机时期严重的失业问题,罗斯福说:“我们不仅要使失业者的肉体免遭饥寒,而且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自力更生的意志,他们的勇气和决心。”以下新政措施当中最能体现罗斯福这一想法的是
A. 颁布《社会保险法》
B.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性指导
C. 整顿银行金融系统
D. 推行以工代赈的政策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同时满足救济和“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自力更生的意志,他们的勇气和决心”的是以工代赈,所以D项正确;颁布《社会保险法》意在缓和劳资矛盾;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性指导是为了解决产销矛盾;整顿银行金融系统是为了恢复金融秩序,ABC三项均不符合题目 “最能体现”要求,是错误的。
32.英国前首相微切尔夫人指出:“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这里的“安全网”是指
A. 凯恩斯主义政策
B. 以工代赈措施
C. 混合经济模式
D. 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梯子和安全网”是象征性的说法,梯子含义是指社会存在一定的财富高低差别以驱使人们更加努力的向上奋斗,安全网是指建立社会保障的福利项目,减少因贫富悬殊过大而引发的社会动荡,D选项符合题意。凯恩斯主义属于经济理论,A选项排除。以工代赈属于罗斯福新政的措施,B选项排除。混合经济模式属于二战后英国的经济发展模式,C选项排除。
33.“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社会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这评述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一项措施。“措施”是
A. 收取固定的粮食税
B. 废除实物配给制
C. 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D.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砖头建设共产主义”等信息可知,列宁主张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这与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相符,故D项符合题意;A是针对克服农业危机而言,B是针对产品分配而言,C是针对贸易而言的,均与国家资本家无直接关系,故ABC不符合题意。
34.1933年,苏联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该“历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通过实施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33年”“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故D项符合题意;A项是1921年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排除;新经济政策是1928年被废除,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农业方面的问题,故C项排除。
35.丘吉尔提出“一个明确而实际的行动建议”,号召英、美结合特殊的“兄弟联盟”。在联合国机构之外联合起来对付俄国。美国实施这一“建议”的经济行动是
A. 杜鲁门主义厂
B. 马歇尔计划
C. 经济互助委员会
D. 华沙条约组织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联合起来对付俄国”和“经济行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马歇尔计划,故B项正确;杜鲁门主义属于政治措施,故A项错误;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是俄国对付西方的经济和军事措施与材料对付俄国不符,故C和D项错误;
36.法国、德国曾是历史“宿敌”,惨痛的历史教训使它们形成了“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的伟大实践是
A. 支持并参与不结盟运动
B. 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D. 一定要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法德抛弃旧仇、走向合作是在1952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实现的,从此欧洲开始走上了一体化的进程,C正确。法德没有参与和支持不结盟运动,A错误。法德接受了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B项“自力更生”不恰当,排除。D项与法德和解没有直接关联,排除。
37.1993年生效的某国际组织条约规定:“(本组织)决心实现它们经济的强大和同步发展并依据本条约的规定建立一个包含一种单一及稳定的货币的经济和货币联盟,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由这一组织的条约在“1993年生效”,它的宗旨是“实现它们经济的强大和同步发展”并致力于“建立一个包含一种单一及稳定的货币的经济和货币联盟”可知,这个组织是欧盟,所以正确答案是B项。其他三个国际组织:A项北美自由贸易区、C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D项世界贸易组织,它们的宗旨都与题干内容不符合,是错误的。
38.它克服了关贸总协定“松散”的缺陷,具有法人资格,在各国境内享有执行职能时所必要的法律权力、特权及豁免权。这里的“它”是
A. 欧洲联盟
B. 世界银行
C. 世界贸易组织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克服了关贸总协定“松散”的缺陷,具有法人资格,故C正确;欧洲联盟是区域经济集团,与克服了关贸总协定“松散”的缺陷无关,排除A;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世界金融组织,关贸总协定是世界贸易组织,BD与“克服了关贸总协定‘松散’的缺陷”无关,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天下后,群臣就如何治理国家问题展开激烈争论。丞相王绾认为:燕、齐、楚等故地,距离首都咸阳过于遥远,如果不设置诸侯,恐怕很难镇守。李斯提出异议:周王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但后来彼此相互诛伐,周天子也无力控制。
材料二 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后来,诸候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
材料三
——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如何治理国家的两种不同观点,秦始皇在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上采用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朝初年,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实行的是什么制度?汉武帝时,又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是如何对地方进行管理的?
(4)综上所述,请概括出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答案】(1)制度:郡县制;影响: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2)制度:郡国并行制;调整:实行“推恩令”。
(3)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
(4)特点: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削弱。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联系所学可知,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2)根据材料中的“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候王”,并联系所学可知,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联系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
(4)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削弱。
40.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1933年蔓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使美国农业受到进一步打击。如果以1967年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为100的话,1928年这一指数为64.8,1932年只有29.5,其中谷物和牲畜的价格指数分别下降了63%和56%。农场主的现金收入也从1929年的113亿美元降至1932年的47.5亿美元,农场纯收入由61.5亿美元降至20.8亿美元,分别下降了58%和67%。到1930年负债农场达252万个,占农场总数的38.5%。
——徐更生《美国农业政策》
材料二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三 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农业方面缓解危机的措施及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农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和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在农业建设中应吸取哪些经验。
【答案】(1)措施:设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政策,调控市场;调整农产品结构;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影响:提高并稳定了农产品价格;缓解了危机。
(2)问题: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
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实行农业集体化,由农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3)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推动乡镇企业发展;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直接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政府对农业的发展要进行适当干预;要以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农业政策要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解析】
(1)结合所学从罗斯福新政中关于农业的措施进行概括,二问结合所学从推动农业复苏及缓解经济危机进行回答。
(2)一问根据材料“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从对农业发展及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行分析;二问结合所学从苏联工业化策略及农业集体化目的进行阐述。
(3)一问结合所学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进行回答,二问结合所学从推动乡镇企业及农村经济、促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分析。
(4)结合所学从国家政策引导作用及生产力水平与生产关系进行分析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