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0.00 KB
- 2021-04-13 发布
-
1
-
阶段特征
知识概览
-
2
-
阶段特征
知识概览
-
3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1
.
兴起
——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
(1)
五四运动
:
这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
反帝反封建
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
,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成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
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转折点。
(2)
中国共产党成立
:
1921
年
7
月中共
“
一大
”
在上海召开
,
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出现了以
马列主义
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
4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2
.
发展
——
国民革命
(1)
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
孙中山
重新解释了
三民主义
,
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
革命统一战线
的旗帜下
,
国民革命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
(2)
国民革命
:
基本推翻了
北洋军阀
的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
国共合作破裂。
3
.
进一步发展
——
国共十年对峙
(1)
新道路的开辟
:
国民革命失败后
,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遵义会议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
,
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
(2)
日本侵华
:
九一八事变后
,
日本占领东三省
,
扶植
伪满洲国
政权
,
继而向华北进犯
,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反抗日本的侵略
,
展开局部抗战
,
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
5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4
.
高潮
——
全民族抗战与人民解放战争
(1)
全民族抗战
:
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
,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
全民族抗战开始
,
国共两党
由对抗走向合作
;
两个战场同时存在
,
经过防御、相持
,
最后反攻并胜利
;
抗日战争是
100
多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
中国战场是
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
人民解放战争
:
抗战胜利后
,
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
,
即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中国共产党为和平民主而斗争
,
参加重庆谈判、召开政协会议。
1946
年夏
,
国民党军队进攻
中原解放区
,
内战爆发
;1947
年
6
月
,
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
,
开始反攻
;1948—1949
年初
,
解放军取得了辽沈、
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1949
年
4
月
,
渡江战役
爆发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
-
6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5
.
胜利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开国大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开始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
社会主义
社会过渡。
-
7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
8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表解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
9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
10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例题
1
(2018
课标全国
Ⅱ
,29)1923
年底
,
孙中山认为
:“
俄革命六年成功
,
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
,
何以故
?
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
,
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
,
英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
,
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
,
殊可为我党师法。
”
其意在
(
)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命题分析
:
①
能力
:
本题考查准确理解历史事实
,
正确把握史料提供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②
知识
:
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变化。
-
11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解题思路
:
①
找题眼
:“1923
年底
”“
惟今俄国有之
,
殊可为我党师法
”
。
②
联所学
,
辨正误
:
从所学知识以及题干材料来看
,
当时孙中山只是在思考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并吸取俄国革命的经验
,
并不能说明孙中山要走俄国革命的道路
,
故
A
项说法错误。孙中山并没有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以及反封建的革命目标
,
故
B
、
D
两项均错误
;
孙中山的意思是希望借鉴俄国革命成功的经验
,
即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
故选
C
项。
答案
:
C
-
12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例题
2
(2017
课标全国
Ⅰ
,30)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
政府的各种政策
,
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
,
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
,
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
……
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
,
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
这一精神的贯彻
(
)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命题分析
:
①
能力
:
本题主要考查联系所学知识
,
挖掘材料信息的能力。
②
知识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
13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解题思路
:
①
找题眼
:“
陕甘宁边区政府
”“
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
,
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
。
②
联所学
,
辨正误
:
题干材料中的
“
陕甘宁边区
”
形成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
),
是特定的历史地理概念。材料信息强调了工人、农民与地主、资本家有平等的权利
,
这符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
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形势需要
,
故
B
项正确。根据时间概念
,
可排除
A
、
C
、
D
三项。
答案
:
B
-
14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例题
3
(2017
课标全国
Ⅱ
,30)
抗日战争胜利后
,
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
,
成员达
404
万人
,
占根据地总人口的
27%;
中国共产党党员占总人口的
1%
左右
,
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
A.
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
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
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命题分析
:
①
能力
:
本题考查透过现象认识事件本质的能力。
②
知识
:
抗日战争的影响。
-
15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解题思路
:
①
找题眼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
,
成员达
404
万人
”“
几乎村村有党员
”
。
②
核选项
,
辨正误
:
从材料信息看
,
仅在山东根据地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已经非常强大
,
这说明经过抗日战争
,
中国共产党的力量由弱小逐步壮大
,
也表明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
,
国民党虽然占据优势
,
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也不容小觑
,
故选
D
项。革命工作重心转移发生于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后期
,
故
A
项错误
;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于土地革命时期
,
故排除
B
项
;
材料没有体现统一战线问题
,
排除
C
项。
答案
:
D
-
16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例题
4
(2016
课标全国
Ⅰ
,30)1943
年
8
月
,
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
,
把
“
亲日派
”“
长征时代
”“
争取民主
”“
国共合作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等归为
“
谬误名词
”,
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
A.
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
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
与中国共产党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命题分析
:
①
能力
:
本题主要考查根据材料挖掘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
知识
: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
-
17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解题思路
:
①
找题眼
:“
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
”
。
②
联所学
,
辨正误
:“
亲日派
”“
长征时代
”“
争取民主
”“
国共合作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归为
“
谬误名词
”
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抗日民主力量常用这些名词和术语
,
这说明国民政府实行反共政策。实质是国民党力图维护其一党专制的局面
,
故选
D
项。禁用
“
谬误名词
”,
直接反映了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及其他抗日民主力量的矛盾
,
故
A
项错误。以战时名义进行舆论控制
,
只是材料的表象
,
故
B
项不符合题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
,
国民党作为执政党
,
掌握着抗战的领导权
,
故
C
项不正确。
答案
:
D
对点演练
(1)
下图为某一时期的标语口号
(
落款为
“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印行
”)
。下列表述与图片对应正确的是
(
)
-
18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A.
五四运动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
国民革命
:
打倒列强、除军阀
C.
土地革命战争
:
打土豪、分田地
D.
抗日战争
:
全民抗战、一致对外
B
-
19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解析
:
五四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
,
以青年学生为先锋
,
以工人阶级为主力
,
爱国商人参加了后期的斗争
,
农民和士兵并没有参与进来
,
故
A
项错误
;
根据材料
“
国民革命军
”,
可知这反映的是
1924~1927
年的国民革命
,
时代主题是反封建反侵略
,
其高潮北伐战争的口号就是打倒列强
,
除军阀
,
故
B
项正确
;
土地革命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中国共产党以发动农民为核心的斗争
,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工农红军
,
而不是国民革命军
,
故
C
项错误
;
抗日战争是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带领全国人民抵御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战争
,
和图片反映的主题不符
,
故
D
项错误。
-
20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2)1925
年
10
月
,
中共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指出
:“
现时已经要使一般工人农民知道
:
到了建设国民革命政府的时候
,
没收土地的问题是革命中的重要问题。假使土地不没收交给农民
,
假使几万万中国农民因而不能参加革命
,
政府必定不能巩固政权
,
镇压军阀的反革命。
”
这反映出当时
(
)
A.
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B.
中国共产党开始主张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
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重要性认识加深
D.
中国共产党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解析
:
中国共产党确立土地革命总方针是在
1927
年的八七会议上
,
故
A
项错误
;
题干材料未体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
,
故
B
项错误
;
题干材料
“
耕地农有
”
的主张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对于农民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
,
故
C
项正确
;D
项不符合题意。
C
-
21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3)1932
年
,
中共中央开始对毛泽东的
“
右倾机会主义
”
进行批判
,
共产国际对此并不反对
,
但明确反对中共中央撤销毛泽东职务的做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
当时中共中央犯了
“
左
”
倾错误
B.
毛泽东是中共中央事实上的领导核心
C.
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存在尖锐矛盾
D.
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完全正确
A
解析
:
1932
年中共中央对毛泽东进行批判
,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犯了
“
左
”
倾错误
,
故
A
项正确
;
毛泽东成为中共中央事实上的领导核心是在
1935
年遵义会议上
,
与题干时间不符
,
故
B
项错误
;
中共中央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
接受共产国际领导
,
故
C
项错误
;“
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完全正确
”
不符合史实
,
故
D
项错误。
(4)(2017
课标全国
Ⅲ
,30)1949
年
,
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
,
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
,
毙伤英军百余人
,
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
“
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
A.
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
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
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
反映出
“
另起炉灶
”
外交政策的确立
-
22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B
-
23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解析
: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
,
表明人民解放军对列强在华特权的打击
,
故
B
项正确。人民解放军反击帝国主义力量与社会主义阵营没有直接关系
,
故
A
项错误。人民解放军的反击并没有切断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
故
C
项错误。
“
另起炉灶
”
外交政策的确立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故
D
项错误。
-
24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民族工业
考点重组
1
.
国民经济的
“
黄金时期
”: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
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基本统一并开展
“
国民经济建设
运动
”,
国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
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
.
民族资本的萎缩
:
抗日战争时期
,
由于日军的毁坏和吞并、国民政府实行
战时体制
和官僚资本的压榨
,
中国民族工业日趋萎缩。
3
.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
民族工业在
美国
的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榨下陷入绝境。
-
25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思想解放与重大理论成果
考点重组
1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1919
年
,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2)
陈独秀、毛泽东、李大钊等一批先进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
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
.
新三民主义
(1)
国民党一大确立
“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三大政策
,
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
推动了国民革命在全国的开展。
-
26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3
.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27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