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0.82 KB
- 2021-04-13 发布
专题九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社会生活的变迁
总纲目录
主干点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主干点
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命题猜想 直击高考
1.近代中国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
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洋务企业的出现和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的产生等。
2.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
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20世纪30年代至抗
日战争前夕,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陷
入困境。
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突出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
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主干点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
曲折发展
1.
(2019课标Ⅰ,28)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上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B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答案 B
本题以士人从事实业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通过列举部分名人的出身和从业信息,考查学生完整准确理解材料、描述和
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体现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
和生产生活。
材料表明,士人参与或创办实业,突破了传统“士农工商”的观念,说明传统
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士人从业的变化,不是科举取
士选拔方向的变化,A项错误;有士人投身实业并不能说明儒家传统义利观念
被抛弃,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当时国内新式工业的发展,但在经济中居主导地
位的依然是小农经济,D项错误。
2.
(2019课标Ⅲ,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
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B
)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答案 B
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同时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的能力,体现出对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本题有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念。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租借外国人的名字经办新式企业,这样可以获得一定的便利条件,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企业的创办,从而推动中国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故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出现民间设厂的高潮,与题中时
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现象的产生与外国资本输入
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故D项错误。
3.
(2017课标Ⅰ,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
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
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可知,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每吨土煤缴税比洋煤多20
余倍,后经李鸿章奏准减少10多倍,税收的大幅减少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
信心,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对开平煤矿的管理,排除B项;减少税收无法说
明近代中国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在当时情况下不可能保证煤矿业稳
健发展,故C、D两项错误。
4.
(2017课标Ⅱ,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
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
这种变化反映了
(
B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答案 B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发展历程。材料表明,福州船政局制造的船,
由无偿派拨各省到由用船方承担造船所用材料费,体现出“协造”的意图是
缓解经费压力,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造船所用材料费由中央承担转为
由用船方承担,但主办方仍然是政府,A项错误;材料中所造船舶供各省使用,
并未投入市场,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近代轮船制造业的整体情况,D项错
误。
时期
核心提示
拓展升华
19世纪
中期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表现: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2)影响: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多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知识角度
①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其
在中国近代仍占主导地位
②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
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
在华经济、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并
存③近代企业主要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
(2)史观角度
①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
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
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
②从文明史观看,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
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
的产物③从近代化史观看,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
19世纪6—90年代
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1)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建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出现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19世纪末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原因: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2)内容:民间出现办厂热潮,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20世纪初期
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1)原因:辛亥革命的鼓舞;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概况: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二
三十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继续发展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5年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20世纪40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1)原因: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制(2)概况: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官僚资本也进行经济垄断,在内外双重打击下陷入绝境
1.
(2019课标Ⅲ,28,改编)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
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从侧面反映出
(
B
)
A.外国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B.政府政策影响民族工业发展
C.外国资本超越民族资本
D.列强支持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答案 B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不允许民间办厂,中国人不得不租借外
国人的名字经办新式企业,这反映出清政府的政策影响民族工业发展,故B项
正确。当时西方列强尚未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内
容无关,故C项错误。当时列强不支持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排除D项。
2.
(2019湖北武汉四调)关于19世纪中期开始的洋务运动,维新派、革命派总
体肯定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同时指责其坚守“中体西用”,让中国
丧失政治变革的良机;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
洋务运动的评价由早期的两点论转为全盘否定,将曾国藩说成“汉奸刽子
手”;80年代,认为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观点成为学界主流。据此可知
(
D
)
A.历史事件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B.多数史学家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的真相
C.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D.时代发展和史家认识影响历史事件评价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从晚清到20世纪80年代,不同时代的学者对洋务运
动有着不同的评价,这说明时代发展和史家认识影响历史事件评价,故选D
项。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多数史学家的意见未必能反映历史的真相,故B
项错误;对历史的评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故C项表述不当。
3.
(2019广东江门一模)下表为1913—1918年英、法输华货物总值表,据此可
知
(
D
)
(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英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 910 944
100
5 299 517
100
1914
105 207 580
108.5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
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
1 568 853
29.6
B.西方经济侵略受到了抵制
C.辛亥革命明确反帝取得成效
D.民族工业的处境有所改善
A.中国外贸入超状况得以扭转
答案 D
从表格信息可知,1914年以后,英、法输华货物总值呈下降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
展提供了有利时机,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进出口总额情
况,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英法两国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而非“受到
了抵制”,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甚至还幻想得到西方
列强的支持,排除C项。
主干点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2017课标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
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
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B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 B
本题以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为切入点,旨在考查提取材
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新郎着蓝袍黑褂和新娘穿粉色旗袍体现了中国
元素,新娘头披白纱和乐队演奏钢琴曲体现了西方元素,这反映了当时上海中
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婚礼中的配偶是否出于
自愿及当时的择偶标准,无法说明民众是否实现了婚姻自主、门当户对观念
是否已被颠覆,A、C两项错误;仅从举办集体婚礼无法说明政府主导整个社
会习俗演变,D项错误。
2.
(2015课标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法定假日天数节假日
1950
1995
2000
2008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3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
1
1
星期六
—
1
1
1
清明节
—
—
—
1
端午节
—
—
—
1
中秋节
—
—
—
1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
形成的历史原因。(12分)
答案
评分说明:
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
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
明充分恰当。
示例:
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4分)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
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8
分)
(“示例”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解题时首先要找到角度,然后看变化趋势。从法定假日总体数量看,从
少到多;从结构看,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
分析原因时要注意节假日属于民生问题,它必然受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与
政治体制、政治理念与思想的影响。
时期
表现
拓展升华
鸦片战
争以后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与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出现了洋布、洋装、西餐、欧式洋房、自行车等
深度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变迁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的推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
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社会
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2)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
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
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
辛亥革
命前后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带有民主平等色彩的服饰、称呼、婚丧仪式逐渐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了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改革开
放以后
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
(2019福建福州质检)19世纪90年代中期,嘉定县大多数传统商品被洋货所
取代,如火柴、肥皂、玻璃窗逐步代替了火石、皂荚和窗户纸。这种现象表
明,当地
(
B
)
A.传统工艺日见式微 B.居民生活习尚渐变
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外国商品大量倾销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90年代中期,嘉定县大多数居民日常用品被
洋货所取代,这说明当地居民生活习尚渐变,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传
统工艺日见式微,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显示洋货日益深入民间,无法说明民族
工业初步发展,故C项错误;仅从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外国商品大量倾销,故D项
错误。
2.
(2019安徽黄山二模)近代以来,随着政治革新和文化启蒙的开展,面向大众
的“送字下乡”逐渐成为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的一种共识,参与扫盲的主体
有西方传教士、民间知识分子以及国共两党。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C
)
A.普及教育,提高文化水平
B.改造社会,救亡图存
C.民众是政治社会生活的主体
D.宣传民主科学,消除愚昧迷信
答案 C
近代以来的扫盲运动既是启蒙大众,也是争夺大众的运动,面向基
层的扫盲工作之所以在近代以来受到重视,在于普通民众第一次在政治社会
生活中被视为主体力量,故选C项;普及教育,提高文化水平是一般原因不是主
要原因,排除A项;西方传教士扫盲的目的主要是传教而不是救亡图存,排除B
项;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近代早期并未宣传这一思想,并且“消除”的
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3.
(2019四川成都一模)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后,“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
妇女小孩”。1897年,京津铁路告成,“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
一阔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C
)
A.科技进步加速社会阶层融合
B.交通工具变革使女性地位提高
C.工业文明助推社会观念变化
D.大众出行方式受地域影响明显
答案 C
根据材料信息“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阔眼界,
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可知,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影响了人们的出行观念,
故选C项;科技进步加速社会阶层的分化,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华客即持
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可知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一定程度上使得女性
地位提高,但这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淞沪、京津地区与
全国其他地区的比较,排除D项。
1.
(2019河北唐山二模)下表是近代中国茶叶所占世界茶叶市场比重表
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B
)
A.列强的侵略使中国茶叶生产萎缩
B.这是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结果
C.经济危机使市场对茶叶需求减少
D.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扩大
时间
1860年
1880年
1905年
占比
90%
70%
29%
答案 B
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茶叶所占世界茶叶市场比重减少,主要原
因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茶叶出口遭遇印度等地茶叶竞争,故
选B项;列强侵略并未使中国茶叶生产萎缩,排除A项;1860—1905年资本主义
国家并未发生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排除C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主要是工
业品,与茶叶这种原料无关,排除D项。
2.
(2019广东汕尾3月模拟)19世纪中期,西方在中国设立新式企业时,清政府不
允许华商设立类似的企业,在此情况下,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
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华商的这种行为
(
A
)
A.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产生
B.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表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中期,清政府不允许华商设立新式企业,华商
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这种行为
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故选A项。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是中国卷入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主要原因,但与材料中华商的行为无关,故B项错误;C、D
两项发生在甲午战后,故排除。
3.
(2019福建泉州一模)1920年后,中国的棉花进口量猛增,开始由出超转为入
超。1931年,棉花进口量高达465万担,入超值达1.52亿海关两。从1922年开
始,粮食贸易由出超转为入超,1923—1927年间粮食入超量年均3 842万担。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A.中国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B.一战后列强加紧了资本输出
C.中国的外贸由出超转为入超
D.中国关税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1920年以后,中国的棉花、粮食进口量猛增,其主要
原因是,这一时期,中国棉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较快,对棉花、粮食等原料的
需求迅速增加,这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
现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棉花、粮食贸易转为入超,
无法说明中国的外贸由出超转为入超,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关税问题,故D
项错误。
4.
(2019河南郑州二模)
抗战时期中国抗战电影海外传播一览表(部分)
据上表可知,抗战电影在海外传播
(
C
)
A.有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鼓舞了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
国家
片名
发行方式
美国
《热血忠魂》《八百壮士》
赠送
苏联
《精神总动员》
赠送
《热血忠魂》
赠送
新加坡
《抗战特辑》
出售版权
C.表明中国政府注重国际形象的构建 D.体现了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
答案 C
据材料中抗战时期海外传播的中国抗战电影的片名为《热血忠
魂》《八百壮士》《精神总动员》等可知,这是在向国际宣传中国人民的积
极抗战,有利于树立国民政府的正面形象,故选C项。
5.
(2018云南昆明期末)鸦片战争后,我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甲午
战争后,西洋建筑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
袭原有的建筑模式。此现象说明西方建筑
(
A
)
A.在中国发展不平衡
B.取代传统建筑的必然性
C.与现代生活相适应
D.与传统建筑已逐渐融合
答案 A
材料体现了西洋建筑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及内地城市,广大农村
依然沿袭原有的建筑样式,说明西洋建筑在中国发展不平衡,故A项正确;材料
体现广大农村依然沿袭原有的建筑样式,说明西洋建筑并不会取代传统建筑,
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西洋建筑在中国的分布特点,未体现其是否与现代生
活相适应,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西洋建筑在中国的分布特点,未体现其与传
统建筑是否相融合,故D项错误。
6.
(2019北京海淀区期中)鸦片战争后,洋货倾销,白银外流。国人先认为这是
“漏卮”(财富外泄的通道),后认为是“利源”(消费市场),亦可从洋商手中
夺回这一“利源”。随后,呼吁仿制洋货,以夺回“利源”的“商战”主张提
出。以上变化说明
(
B
)
A.洋货倾销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国人逐渐理解了近代经济的运行
C.中国近代的民族工商业开始形成
D.洋务运动诱导近代商办企业兴起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晚清时期,国人对洋货倾销的认识经历了从“漏
卮”到“利源”的变化,进而提出“商战”,这一变化说明国人逐渐理解了近
代经济的运行,故选B项。材料体现不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故A项错误;材料
无法体现中国近代的民族工商业开始形成和洋务运动诱导近代商办企业兴
起,故C、D两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