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50 KB
- 2021-04-13 发布
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实验班)政治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 ②企业进行生产 ③观看文艺演出
④参观历史博物馆 ⑤网上评议政府活动 ⑥参加学雷锋精神活动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③④⑥
2.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 )
A. 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B.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C.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D.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3.从下边漫画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③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④文化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性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可为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对他的家书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推崇备至。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下列对曾国藩家书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积极的主动的
④精神产品都离不开物质载体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5.传统村落的存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一个问题,每天近百个村落消失的速度令人咋舌。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的不仅仅是“乡韵”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政府、媒体及社会各界都在关注传统村落的去和留。由此可见( )
A. 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 传统村落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C.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D. 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6.关于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 )
A. 政治是基础,决定了经济和文化
B.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C. 三者互为前提,相互决定
D. 政治、经济的变化,会马上使文化发生变化
7.“文以载道”在中国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下列对于“文”与“道”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是“道”的物质载体,“道”是“文”的精神内涵
②“文”与“道”的关系反映了文化与物质的关系
③透过“文”可以悟“道”,透视作者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④“文”属于文化的范畴,“道”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8.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须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可见,优秀的文化( )
A. 彰显时代的精神,创造时代的未来
B. 反映时代的潮流,决定时代的走向
C. 源于时代的实践,引导时代的发展
D. 源于时代的智慧,推动时代的前进
9.校训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部分,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理想追求与办学特色,对于促进学生成才有着重要意义。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在中国历史进步的洪流中发挥先锋作用。这说明( )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③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④文化教育是政治进步的前提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10.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膨胀,农村被一点点蚕食。据统计,中国每天消失的村落有80至100个。这不仅仅是“乡土乡韵”的遗失,还有被毁的“乡愁乡思”。由此可见( )
A. 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和产品
B. 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文化的衰落
C.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D. 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
11.“单身贵族”“Duang”“we are 伐木累”“此女要火”等大量新词、热词层出不穷,这些词语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社会的繁荣。这表明( )
A. 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B. 新词、热词提升了我国文化实力
C. 新词、热词的出现是时代的进步 D.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
12.《周易注》中记载:“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与“吉”谐音,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小小绳结被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同心结”、“平安结”、“团员结”,一个个美丽的“中国结”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材料中文化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①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过程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③从结绳记事中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④结绳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人文明时代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3.集卖创意、展服装、品咖啡、办活动、文化展览、餐饮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体书店,吸引了广大的消费者,成为新兴文化业态。这体现了(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③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④人们既是文化创造者又是文化享用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促进共同发展,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各参与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前提下开展广泛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合作、政治互信合作,促进不同文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表明( )
①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经济的全球化推动着不同文明的趋同化
③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已融为一体
④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日益相互交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有志者,事竟成。应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理由是( )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文化可以持续的促进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③文化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 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6.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表现在( )
A.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B. 文化对于经济、政治的发展具在促进作用
C.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
D. 文化的发展始终是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亦步亦趋的
17.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有利于向全球输出本国的核心价值观,吸引旅游和投资,还能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重视推广国家形象是基于(
)
①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国家形象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和源泉
③国家形象决定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烟台市牵手中国社科院共同建设烟台生态文明示范区,计划于2012年到2015年,重点培植一批生态文明示范村,着力打造以生态农业区、生态涵养区等为依托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示范基地,这将使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这表明( )
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决定经济发展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9.漫画《中“头彩”》从一个侧面说明( )
A. 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B.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C.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D.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20.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美国电视剧有75%的资金来源于植入式广告。植入式广告是通过文化传播的形式,在保障观众持续观看相关文艺作品的同时,让广大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达到企业品牌和产品宣传的效果。由此可见( )
①广告对受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并反作用于经济
③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都是被动的、无目的的
④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有形的、非强制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些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悄然给人们的言行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这体现了(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②文化潜移默化的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④文化可以通过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影响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宣言》提出,“珍视文化多样性是金砖合作的宝贵财富,强调文化和文化多样性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鼓励金砖国家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在多元共享基础上培育共同价值理念”。材料表明: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逐渐趋同
③不同文化的交流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④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3.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世界文化的繁荣,就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B. 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 D.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
24.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能集中展示和表达民族文化的是( )
A. 种类繁多的体育运动项目 B. 庆祝民族节日
C. 民族的文化遗产 D. 民族的语言文字
25.2017 年春节期间,在美国数百名中国师生与上千名美国师生写春联、画脸谱,共庆新春;在泰国“欢乐春节”活动在曼谷唐人街盛大开幕;新加坡则举办了“新春音乐会”、“北 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活动。全球多地共贺鸡年新春。这表明
①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文化印记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中国文化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二、非选择题(50分)
26. (12分)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乡村,是一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主建设、和谐建设全面推进网的综合工程。总体来看,虽然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但我国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这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文化进步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必须进一步加强新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依靠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切实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从而加速改变乡村落后面貌,促进乡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的知识,简要说明创新乡村文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27. (16分)建筑作为凝固的音乐,演奏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华丽乐章。中国故宫、美国白宫、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巴黎圣母院,莫斯科红场,阿拉伯社会的清真寺等,分别展示了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风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创造出了形形色色、具在鲜明标志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多样性的世界文明,让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请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12分)
(2)尊重文化多样性应持有怎样的态度?(4分)
28. (22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升消费品品质,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它代表着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取向,一丝不苟、不走捷径的态度,以及对工匠职业本身的敬畏和信仰。其核心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笨”精神;是一种“轴”精神;是一种“苦”精神。重拾缺失的工匠精神,对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使“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工匠精神在推动“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中的作用(16分)
(2)请以“发扬光大工匠精神”为主题,设计两句公益广告词。(6分)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D
C
C
C
C
B
A
C
A
C
D
C
B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
D
A
C
D
C
A
D
B
B
B
B
26. (12分)① 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6分)
②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农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农村文化产业的调整,从而更好地推动乡村经济发展。(6分)
27. (16分)(1)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12分)
(2)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4分)
28. (22分)(1)①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工匠精神是助推制造业升级的精神动力。(4分)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工匠精神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理论部分或回答: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分)
③工匠精神推动文化创新,为“优质制造”增品种、提品质(理论部分或回答: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或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4分)
④工匠精神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推动劳动者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生产优质产品。(理论部分或回答:工匠精神培养敬业精神、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分)
(2)示例:用一生创品牌、传万代好手艺;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符合题意即可)(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