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 MB
- 2021-04-12 发布
现代篇 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板块
10
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社会主义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的调整
阶段特征
明确阶段
·
掌握特征
阶段
20
世纪上半叶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至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是世界现代史第一个阶段
,
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
特征
政治
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
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
两种社会制度开始并存、对立
,
资本主义也不断完善其政治体制
,
经历了由相对稳定到危机动荡的社会交替
经济
苏俄
(
联
)
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失误与成就并存
,
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面对
1929
~
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
,
美国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文艺
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
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
科学
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
,
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
预示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
主干排查
归纳知识
·
点拨规律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
政治上
:
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
俄国十月革命
(1)
历史背景
: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
俄国无产阶级有革命政党的领导、有成熟的领袖
;
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
(2)
历史进程
: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
;《
四月提纲
》
指明正确方向
;
七月流血事件使列宁抛弃和平过渡的幻想
;
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3)
历史影响
: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
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
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
经济上
: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形成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直接过渡的探索
①背景
:
国内战争爆发
,
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②内容
:
农业
:
余粮收集制
;
工业
:
工业国有化
;
商品流通
: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
由国家集中分配
;
社会劳动
:
强制劳动。
③特点
:
适应战时需要
;
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
,
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④评价
:
积极
:
在战时特殊情况下
,
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
,
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消极
:
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
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
,
引起人民不满
,
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
新经济政策
——
间接过渡的探索
①背景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政治经济危机。
②内容
:
农业
:
粮食税
;
工业
: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
,
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
恢复私人小企业
;
商品流通
:
允许自由贸易。
③特点
: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
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
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④意义
:
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
,
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
恢复了国民经济
,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
斯大林模式
——
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
①背景
:
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
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1922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苏联
)
成立
;1924
年初列宁逝世
,
斯大林逐步确立领导地位。
②确立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
,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
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
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③主要表现
: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④评价
:
积极
:
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
,
建立、健全工业体系
,
实现工业化。
1937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
:
片面发展重工业
;
忽视消费品生产
;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
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
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二、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1.1929
~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自由资本主义政策的失败
(1)
原因
①根本原因
: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
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原因
:
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
,
表现为“生产过剩”。
③具体原因
:
自由放任政策、股票投机过度、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因素共同导致。
(2)
特点
:
范围广
;
持续时间长
;
破坏性严重。
(3)
影响
:
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
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2.
罗斯福新政
——
国家干预经济开始
(1)
背景
: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
,
引发了国内政治、经济危机
;
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2)
特点
: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
措施
:
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
;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
调整农业政策
;
实行以工代赈
;
社会立法
,
实行国家福利制度。
(4)
实质
: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的局部
调整。
(5)
影响
:
使美国暂时渡过了经济危机
,
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
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三、现代文学艺术
1.
背景
(1)
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了人们的精神危机。
(2)
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
2.
特点
:
反传统、反理性、迷惘、夸张、变形
,
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3.
成就
(1)
现代文学
:
海明威的
《
老人与海
》,
贝克特的
《
等待戈多
》
。
(2)
现代美术
:
毕加索的
《
格尔尼卡
》
。
(3)
现代音乐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
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
士乐。
(4)
影视艺术
①电影
:1927
年
,
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影片
,
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
;1935
年
,
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
《
浮华世家
》
拍摄成功。
②电视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
,
电视出现
;1929
年
,
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
;40
年代初
,
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四、现代科学
1.
相对论
:19
世纪
,
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
,
经典力学受到挑战
,20
世纪初
,
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
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
,
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
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2.
量子论
:1900
年
,
德国的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
,
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后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丹麦的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
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
为现代科技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
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随堂演练
实战演练
·
巩固达标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角度
题号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十月革命成功的原因
1
经济大危机对苏联的影响
2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3
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经济危机的影响
4
罗斯福新政中政府职能的扩大
5
现代科学、文艺
现代科技对文学的影响
6
综合
7
一、选择题
1.(
2017
·
河北石家庄二模
)
从革命性质分析
,
俄国革命实际上经历了三种革命
:
即发生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工业中心的无产阶级革命
,
发生在广大农村的以农民夺取土地为主要方式的农民革命
,
以及民族民主革命。最终
,
力量弱小的布尔什维克党赢得并巩固了政权。据此判断
,
俄国革命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
(
)
A.
有效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
B.
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C.
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突出了农村革命的主体地位
解析
:A
根据题干
“
俄国革命实际上经历了三种革命
”
:
无产阶级革命、农民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
,
可知革命成功主要原因是调动各阶级力量
,A
项符合题意。
B
、
D
只说明了其中一种性质
,
排除
,C
项是革命成功后的事件
,
排除。
2.(
2017
·
山东滨州一模
)
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
,
到
1932
年时
,
大约有
2
万名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
,
同时期在美国和德国的帮助下建成
3
个大型钢铁厂
,
在美国援助下建立了约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这表明苏联
(
)
A.
持续实行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
B.
对待西方采取了和平共处原则
C.
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发展工业
D.
经济建设依赖于西方国家援助
解析
: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经济大危机时期),苏联依靠美德等国家大力发展工业,故C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随着斯大林上台,到20世纪20年代末已取消,A项错误;B和平共处错误;D依赖西方错误。
3.(
2017
·
山东济宁一模
)1929
年末
,
斯大林实现了“强制集体化”
,“
到了
1938
年
,
私有土地完全消失。国家制定价格、控制分配、选定农作物
,
来达到确保稳定的食物供给和解放农业劳动力”。苏联的上述做法旨在
(
)
A.
全面建立计划经济新模式
B.
满足重工业发展的需要
C.
加快取消新经济政策步伐
D.
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解析
:B
本题考查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目的,根据所学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故B项符合题意。
4.(
2017
·
黑龙江哈三中二模
)
垒球、迷你高尔夫球等大众化、低消费的体育项目风行
;
旨在助人排解“休闲问题”的书籍大量出版
;
最受欢迎的游戏是“大富翁”
;
最受欢迎的电影是音乐幻想剧。这些现象
,
可能出现在
(
)
A.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
B.20
世纪
50
年代的苏联
C.20
世纪
60
年代的日本
D.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国
解析
:A
材料中的现象包括刺激消费、投机致富现象严重、影视剧中充满幻想,这些现象只能同时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的美国,故选A。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斯大林模式弊端显露,赫鲁晓夫改革不可能出现这些现象,B排除;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经济迅猛发展,休闲、投机、幻想也不会出现,C排除;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也不会有这些现象,D排除。
5.(
2017
·
吉林长春三模
)
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是罗斯福新政初期的政府重大举措之一
,
主要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并促进经济恢复。但
1936
年
5
月
,19
个公用事业公司联合控诉田纳西流域管理局
,
要求颁布禁令
,
禁止该局生产和出售电力
,
联邦最高法院于
1936
年
12
月判决这些公司胜诉。这主要说明联邦最高法院
(
)
A.
控制国家政策制定
B.
不赞成罗斯福新政
C.
支持公用事业发展
D.
限制政府职权扩大
解析
:D
题干中
“
联邦最高法院
……
判决这些公司胜诉
”
是联邦最高法院动用司法权限制罗斯福政府的行政权力(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所以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联邦最高法院对政府的制约,不是控制国家政策制定,排除A;材料没体现最高法院否定罗斯福新政,排除B;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生产出售电力也是公用事业,所以联邦最高法院判决公用事业公司胜诉,不能说明其是否支持公用事业的发展,排除C。
6.
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
,
时空的界限被打破
,
现实与非现实的东西交织在一起
,
神奇的描写与现实的反映达到一种奇妙的结合
;
在许多超现实主义的小说中
,
我们还能见到时间的分割、空间的变形等。这反映出
(
)
A.
现代科学技术影响文学创作题材
B.
现代文学风格在不断的推陈出新
C.
超现实主义已成为当代文学主流
D.
西方社会精神危机促进文学发展
解析
:A
时空界限被打破、时间的分割、空间的变形等都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关,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影响文学创作的题材,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推陈出新的变化,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D项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和题干文学特点无关。
二、非选择题
7.(
2017
·
江西赣州摸底
)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1931
~
1935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进出口贸易所占的比重
国别
进口
出口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美
22.71
25.66
22.17
26.64
19.45
14.80
13.47
19.37
18.58
21.50
英
14.44
17.40
16.70
16.16
14.50
9.39
11.99
12.79
13.58
12.11
日
21.55
14.56
11.39
13.87
15.84
31.89
27.27
23.61
22.16
16.79
德
6.03
6.75
7.95
8.99
11.09
2.91
6.05
3.40
3.58
5.02
——《
中国近代经济史
》
从表中提取这一时期美英日德在中国进出口贸易变化的两条信息
,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
:
经济危机下
,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不同应对措施
,
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日本发动对外战争转嫁经济危机、德国的法西斯专政
(
经济军事化
)
等
,
影响了其在对华贸易中的地位
;
南京国民政府对不同的国家的不同态度政策也影响了列强对华贸易。本题考查学生读取表格信息的基本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
尤其注意时间
1931
~
1935
年。
答案
:
(
一
)
变化信息
:
日本对中国出口贸易所占比重逐渐下降。
说明
: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
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
中国国内抵制日货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不断高涨。
(
二
)
变化信息
:
美国对中国出口贸易所占比重上升至首位。
说明
:
罗斯福政府采取美元贬值的货币政策
,
刺激出口
;
南京国民政府加紧投靠美国
,
经济联系加强。
(
三
)
变化信息
:
从整体上看德国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增长颇快。
说明
:
法西斯势力抬头
,
为获得中国军工原料加大与中国的贸易联系
;
蒋介石维持独裁统治的需要。
(
四
)
变化信息
:
英国对中国进口贸易的比重整体变化不大。
说明
:
一战后英国整体经济实力下降
;
经济扩张的重点放在其自治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