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0 KB
- 2021-04-12 发布
1.“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三十晚上熬一宿。”这首儿歌描述的年俗活动经过千年传承,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以上材料说明
①传统习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本题材料中“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三十晚上熬一宿”,描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属于传统年俗活动。“年俗活动经过千年传承,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既充分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也说明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由此可见,②④符合题意,入选。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①表述错误;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传统文化的作用应辩证地看待,③表述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2.“仁者爱人”出自《论语》,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些思想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
A.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
C.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D.对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继承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本题材料中作为孔子思想核心的“仁者爱人”思想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充分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也说明了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B项符合题意;中国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A项表述错误,排除;本题材料并未涉及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排除C项;D项中的表述是传统习俗的影响。故本题答案选B。
3.《习近平用典》一书引用最多的是儒家经典名言,其中引用《论语》11次、《礼记》6次、《孟子》4次、《荀子》3次、《尚书》《二程集》等儒学经典著作也被多次引用。从儒学经典中寻找解决现实难题的方法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儒学经典中寻找解决现实难题的方法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②④符合题意;①③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4.内地很多地方政府提出要大力开发当地的文化遗产,对此,有学者表示,“开发”是个野蛮的词,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对自己的文化遗产使用“开发”一词,联合国用的是“利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用的是“活化”。“开发”与“活化”文化遗产的区别在于
①“开发”偏重于经济效益,“活化”重视文化的传承
②“开发”看到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活化”割裂了二者的联系
③“开发”是虚无的,“活化”是复古的
④“开发”可能破坏文化遗产,“活化”有助于在继承中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①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开发”与“活化”文化遗产的区别在于,“开发”偏重于经济效益,“活化”重视文化的传承,“开发”可能破坏文化遗产,“活化”有助于在继承中发展,入选;②③观点与题意不符,“开发”看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活化”并没有割裂二者的联系,开发并不是虚无的,活化也不是复古的,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5.梁启超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这告诉我们
A.文化决定了一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
B.传统文化都必须被继承并成为民族之精神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D.优秀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传播过程中发展
解析:文化是由经济政治决定的,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A项错误,夸大了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B项错误;“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即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
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所以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C项符合题意;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6.2017年下半年,苏州市930人涉嫌酒驾,数量跃居普通刑事案件之首。中国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酒逢知己千杯少”的传统观念,然而今天众多酒驾惨案却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传统文化。由此可见
①传统酒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必须反对固守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倾向
③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④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传统酒文化也有糟粕,不能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①不选;“无酒不成席”“酒逢知己千杯少”的传统观念易造成今天的酒驾惨案,这说明我们必须反对固守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倾向,②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要文化创新,③不选;材料表明传统文化也有糟粕,可见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D。
7.我国古代官箴文化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由为政之道、为政之德与为政之术三部分组成。这种防范优先的道德自律与有效的制度约束相结合的防治模式,在今天,仍有助于党风廉政建设。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先进性
B.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继承
D.传统思想对当代人的价值观念有深刻影响
解析:传统文化分为健康、落后,排除A项;健康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排除B项;C项不符合题意要求;古代官箴文化对今天的廉政建设仍具有重大作用,D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8.中华传统文化是流淌在我们身上的民族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对待传统文化的做法或观点正确的是
①现代化的建设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②批判传统文化,学习西方现代文化
③客观分析传统文化的优点和缺点,既不自卑,也不妄自尊大
④以“有用”或者“无用”的选择来对待古诗文等传统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继承,不应一概否定,也不应该以是否有用来衡量,②④观点片面,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9.为制作纪录片《中国古建筑》,某摄制组运用现代数码摄影技术在全国各地拍摄了101处古建筑,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再现现已消失的古建筑,借助现代传媒介绍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该纪录片的播出掀起了“中国建筑文化热”。这表明科学技术
①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
②日益超越时空局限,成为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决定并改变了当代建筑文化的性质
④是促进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运用现代数码摄影技术在全国各地拍摄了101处古建筑,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再现现已消失的古建筑,借助现代传媒介绍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反映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超越时空的局限,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体现了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①④符合题意;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②说法错误;③观点明显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10.现代新儒学作为现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主张持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有学者甚至曾提出使儒学变成国教。我们对此的态度应是
A.反对,对儒家文化应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B.赞成,儒家文化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根基
C.反对,儒家文化已完全不适应现代社会
D.赞成,儒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解析:新儒学的实质是全盘恢复儒学,这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不符合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所以A项正确;B、D两项观点错误;C项错在“完全不适应”上。故本题答案选A。
11.在“2017互联网+旅游创新高峰论坛”上,主办方介绍了有关厦门鼓浪屿智慧旅游建设情况:只要一部手机,你就可以畅游鼓浪屿。“摇一摇”,手机上就有景点语音导览;下个APP,可随时叫导游;还能在岛上享用免费WiFi……这样的“导游”,很高科技、很智能,并能让你一个人沉下心来,细细品味鼓浪屿的美。如果就此事件写小论文,你可能用到的观点有
①大众传媒助推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②促进传播手段的变革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④科学技术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多样快捷的载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只要一部手机,你就可以畅游鼓浪屿,表明科学技术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多样快捷的载体,大众传媒助推旅游产业创新发展,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②说法错误;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而不是相互促进,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12.“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文学家、诗人、画家等文艺工作者。这说明
A.每次社会变革都会出现一大批著名的文艺工作者
B.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社会制度更替时,文化会经历一个新文化形态取代旧文化形态的过程
D.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
解析:材料强调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对文化发展的影响,B项符合题意;A项是对题意的重复;C项观点太绝对;D项强调了文化发展对社会制度变革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请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参考示例,完成下表。
解析:本题知识限定明确,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题目类型体现类,问题指向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体现类的题目,需要详细解读材料信息,一一对应所用理论,具体来讲,“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其具体内涵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基本特征始终贯穿其中,体现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当代人对待传统的“孝”应该有所扬弃,体现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孝”文化也被赋予新时代精神,则体现对待传统文化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注入时代精神;通过对“孝”的教育可以提升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这体现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③对待传统文化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注入时代精神。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是高考制度恢复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无数个令人感奋的高考故事,已经积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实践证明,高考制度符合国情,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选拔了千百万优秀学子。这既是普通人实现梦想、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更是培育人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制度支撑。
时代在变,高考也在变。招生制度从定向招生到“双轨制”再到实行“并轨”,从赋予高校自主招生权到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再到改变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四十年来,高考不断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取人”的窠臼,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
教育部决定,到2020年全面建立新高考制度,更好地发挥高考作为教育改革“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破解科学性、公平性等时代课题。因为实现中年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地位、作用等相关知识。首先,可以从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的角度说明教育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教育是国之计;其次,可以从教育是文化传播途径的角度说明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获得文化知识,增强劳动技能,因而教育是民之生,影响当下;第三,可以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的角度说明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能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因而教育关乎未来即可。
答案:①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措施。教育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教育是国之计。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获得文化知识,增强劳动技能,因而教育是民之生,影响当下。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能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因而教育关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