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2 MB
- 2021-04-12 发布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必 修 一
第二讲 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的圈层结构
1
考点突破
2
图表精析
3
课堂达标
考 点 突 破
知 识 梳 理
1.
宇宙的两大特征
(1)
物质性:宇宙是由
________
、星云、
________
、卫星、流星体、
________
等天体组成的。
(2)
运动性: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它们
___________
、相互绕转,形成如下图所示的天体系统。
考点一 宇宙中的地球
恒星
行星
彗星
相互吸引
2.
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
读图填写太阳系的八颗行星名称:
A________
、
B
金星、
C________
、
D
火星、
E________
、
F________
、
G__________
、
H
海王星。
水星
地球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2)
地球的普通性
——
两大表现
①运动特征相同:八颗行星绕日运动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特征。
②结构特征相似:地球与
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同类行星。
(3)
地球的特殊性
——
存在生命
连线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
水星、金星、火星
点拨:
地球自转的周期不太长,昼夜交替的周期只有
24
小时,致使白天增温不至于过高,夜晚降温不至于过低,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
核 心 研 析
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
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1)
地球与其他太阳系行星绕日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运动特征。
(2)
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的结构特征相似,同为类地行星。
2.
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
存在生命
(1)
外部条件
——
“
安全
”
和
“
稳定
”
(2)
自身条件
——
三个
“
适中
”
自身条件主要指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和液态水的存在。
【
方法技巧
】
1.
生命存在条件题目的分析思路
此类题目的解答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参照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而降低难度,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具体思路如下:
2.
宇宙生命探索问题的分析思路
分析某行星是否有生命物质存在时可运用
“
三看法
”
:
一看:
该行星是否有适宜的温度。从距恒星的距离远近、自转和公转周期长短、大气层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有适宜的温度。
二看:
该行星周围有无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从该行星的体积、质量和大气演化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具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三看:
该行星是否有液态水存在。从温度高低和水体运动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有液态水存在。
3.
地外文明探测的首要条件是是否有液态或固态水。
〔
针对训练
1
〕
D
A
.空中飞行的飞机
B
.待发射的航天飞机
C
.“神舟八号”返回舱
D
.遨游中的“天宫一号”
[
解析
]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空中飞行的飞机、待发射的航天飞机以及降落在地面的返回舱都位于地球大气层以内,因此不属于天体。遨游中的
“
天宫一号
”
运行于太空中,属于天体。
知 识 梳 理
考点二 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
光热资源
煤、石油
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
2.
太阳活动的影响
(1)
太阳大气层的结构:
A________
层,
B________
层和
C________
层。
(2)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发生在
C
层的是
______________
,发生在
B
层的是
________
,其周期约为
11
年。
日冕
色球
光球
太阳黑子
耀斑
(3)
主要影响
①扰动地球上空的
________
,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
“
________
”
现象。
③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
__________
的高空大气,产生
“
________
”
现象。
④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
________
、
__________
等。
点拨:
(1)
地球上的能量按来源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二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三是来自月球、太阳等天体引力变化引起的潮汐能。
(2)
在太阳大气分层中,由于位于光球层发出的可见光多,因此平时在地球上用肉眼看到的是最里面的光球层。
大气层
无线电短波通信
磁暴
两极地区
极光
地震
水旱灾害
核 心 研 析
1.
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
3.
中国太阳年辐射量的空间分布及成因
太阳辐射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如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尘埃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但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很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4.
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
对地球的影响
影响气候:黑子数增多
→
太阳活动强烈
→
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
→
影响气候
扰乱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耀斑爆发
→
电磁波进入电离层
→
电离层扰动
→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扰动地球的磁场
(
磁暴
)
: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产生极光:太阳活动强烈
→
高能带电离子
→
冲进两极高空
→
同稀薄大气摩擦
→
产生极光
干扰电子设备,威胁太空中宇航器的安全
拓展升华:
1.
太阳能与光伏发电
太阳能优点是能量巨大、分布广泛,是清洁能源;缺点是能量密度较低,受天气影响较大。光伏发电是根据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利用太阳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
如上图
)
。
2.
极光现象与太阳活动
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
(
太阳风
)
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极光不只在地球上出现,其他一些具有磁场的行星上也有。
〔
针对训练
2
〕
(1)
该流域日照时数在
7
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是
(
)
A
.云量
B
.海拔
C
.下垫面
D
.正午太阳高度
(2)
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
(%)
。该流域
3
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
(
)
A
.
53%
B
.
62%
C
.
70%
D
.
78%
A
B
[
解析
]
第
(1)
题,本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图们江流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7
月份时值雨季,云量较多,流域内日照时数较少,
A
项正确;海拔不因季节而变化,因此它不是影响日照时数季节变化的因素,
B
项错;夏季
(6
、
7
、
8
月
)
,图们江流域下垫面
(
如植被、水域等
)
的状况基本相同,但图示
6
、
7
、
8
月日照时数的变化较大,说明下垫面不是该流域
7
月日照时数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
C
项错;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对应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从而影响昼长
——
日照时数,图们江流域正午太阳高度
7
月大于
2
月,日照时数
7
月应多于
2
月,这与图示信息不符,说明正午太阳高度不是该流域
7
月出现低谷的原因,
D
项错误。第
(2)
题,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理论上,
3
月份,日平均昼长约
12
小时,总日照时数约
31
×
12
=
372
小时;图示该月份实际日照时数约为
230
小时,因此日照百分率应约
230/372≈62%
,
B
项正确。
知 识 梳 理
1.
地球的内部圈层
(1)
划分依据:地震波
___________
的变化。
考点三 地球的圈层结构
传播速度
①
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②地震波的波速变化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A
表示
________
较
________
固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B
表示
________
较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横波
慢
纵波
快
固体、液体、气体
深度
波速
A
波
B
波
地下
33
千米处
(
大陆部分
)
传播速度都
__________
传播速度突然
________
地下
2 900
千米处
____________
明显增加
完全消失
下降
(2)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①界面:图中
C
为
__________
,
D
为
____________
。
②圈层:图中
C
、
D
之间为
_______
,
C
以上为
________
,
D
以内为
________ (
由
E________
和
F________
组成
)
。
(3)
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
________________(
软流层以上
)
。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幔
地壳
地核
外核
内核
上地幔顶部
2.
地球的外部圈层
(1)A________
:由
______________
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____
。
(2)B________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
________
但不规则的圈层。
(3)C________
:地球表层
________
及其
___________
的总称,占有
________
的底部、
________
的全部和
__________
的上部。
大气圈
气体和悬浮物
氮和氧
水圈
连续
生物圈
生物
生存环境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点拨:
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核 心 研 析
1.
地球内部圈层的对比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厚度
(km)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点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
17
33
2 900
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①
固体外壳;
②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幔
上地幔
①
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②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呈熔融状态
内核
固态,压力、密度很大
2.
如何识别地球的内外圈层
(1)
“
记准顺序
”
:外部的圈层中,大气圈在上,水圈在下,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内部圈层即
“
两面三层
”
,
“
两面
”
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
三层
”
即由两个界面分成的三个圈层,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2)
“
掌握数据
”
:读图时要结合一些相应的数据去判断,如地面下平均
33
千米处
(
大陆部分
)
的不连续面为莫霍界面,地面下平均
2 900
千米处的不连续面为古登堡界面。
拓展升华:
1.
地震波的应用
(1)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规律,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的分布以及与大型工程建设相关的近地表地层的复杂结构。
(2)
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人们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特点,来确定被研究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含气性,从而为油田开发提供决策支持。
(3)
工程探测。在工程实施当中,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恶劣、施工工艺不规范、工序不严格等诸多因素,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存在振捣不密实、存有孔洞、出现蜂窝状等问题,从而给
隧道、桥梁以及其他土木工程项目中的结构体带来质量隐患。因此常用地震
CT
对土木工程进行勘探。
2.
如何理解
“
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
(1)
水圈由各种水体组成,并通过水的固、液、气三态的变化,使各种水体可以相互转化,构成一个连续的圈层。
(2)
由于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可以相互转化,通过水循环构成一个动态的圈层。
(3)
各种水体在数量上和空间分布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水圈又是一个不规则的圈层。
〔
针对训练
3
〕
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
双选
)(
)
A
.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
.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
.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
.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
解析
]
据图可知,生物圈从大气圈中吸收
CO
2
,释放的有机物
(
含碳
)
进入土壤
/
沉积物中,进入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中,
A
项正确;全球气候变暖是近现代的事件,而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从地球诞生后就一直出现,
B
项错误;火山活动往往释放大量气体,是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中的重要途径之一,
C
项正确;大气圈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其吸收太阳能对地球内部温度影响很小,
D
项错误。
AC
图 表 精 析
太阳辐射等值线图是用来表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状况的等值线图,结合区域,反映一个区域内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常见的有太阳辐射总量等值线分布图
(
图
1)
,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图
(
图
2)
,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分布图
(
图
3)
等。
与太阳辐射相关的等值线图的判读
图
1
某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等值线分布图
图
2
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图
图
3
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1.
判断此类图表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1)
太阳辐射能的分布规律
①全球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
空间分布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同纬度地区,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地势高处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处太阳辐射弱
时间分布
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
②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2)
影响太阳辐射能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地势因素、天气因素、昼长等。
2.
此类图的判读技巧
(1)
区域定位:依据图中经纬度信息进行区域定位,图
1
反映的区域主体是四川盆地及其西部高原地区;图
2
反映的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图
3
则主要反映我国的西北地区。
(2)
判读数值:读出图中最大值
(
如图
1
中①点数值最大,介于
6 000
~
6 500
之间
)
、最小值
(
如图
1
中②点数值最小,介于
3 000
~
3 500
之间
)
,求出差值大小。
关注等值线数值大小的分布趋势,分析其数值变化规律
(
增大、减小方向
)
等
(
如图
2
中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
。
(3)
看等值线分布:图中等值线分布的疏密变化,走向延伸,可以反映区域太阳辐射的分布变化特征,如图
1
中显示②地向西、向北太阳辐射总量逐渐增大,②地所在地区为一低值中心。
(4)
分析成因:结合区域定位,从区域的纬度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上分析。图
1
中四川盆地因气候湿润降水多,太阳辐射贫乏,图
3
中因气候干旱,日照时数长。
〔
针对训练
4
〕
(1)
下列四地中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最大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导致该区域西部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
.太阳高度
B
.天气状况
C
.昼夜长短
D
.海拔
A
C
[
解析
]
第
(1)
题,由图中等值线的分布及等值线图的判读原理可推导出,①地冬季日照时数为
700 h
,夏季日照时数为
(900 h
~
1 000 h)
,冬、夏季日照时数差为
(200 h
~
300 h)
。 同理计算出②、③、④地的日照时数差分别为
(100 h
~
200 h)
、
(0 h
~
100 h)
、
100 h
,因此冬、夏季日照时数差最大的是①地。第
(2)
题,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上,西部全年多晴朗天气,冬、夏季日照时数的差异主要在于昼夜长短的差异。
相关文档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2021-02-27 08:56:453页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整体性与2021-02-26 21:37:414页
- 2020届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时跟踪2021-02-26 21:31:103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2-26 21:30:5036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2-26 21:28:504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52021-02-26 21:17:5410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2-26 21:15:5241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42021-02-26 20:31:1127页
- 【鲁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2-26 20:19:2517页
- 2020届鲁教版一轮复习地理新优选大2021-02-26 20:17:4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