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 MB
- 2021-04-12 发布
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运动
第
1
课时 地球的自转特征与地球自转
的地理意义
(
一、二
)
学习目标
思维导图
1.
识
记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基本规
律。
2.
掌握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
3.
运用地转偏向力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自西向东
逆时针
顺时针
2
.
周期
时间
旋转角度
意义
恒星日
360°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
24
小时
360°59
′
周期
23
小时
56
分
昼夜交替
3
.
速度
角速度
除
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约为
15°/h
线速度
由
向
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
0
南北两极点
赤道
两极
毛泽东的诗句
“
坐地日行八万里
”
中的
“
地
”
是指何处?一艘在大海上行驶的帆船,船上何处的线速度最大?
提示
赤道上,赤道长约
4
万千米。桅杆顶端。帆船在海上航行,可以看作船体围绕地心做圆周运动,而运动半径最大的是桅杆顶端。
[
深
度
解
读
]
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及影响总结
(1)
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
0
。
(2)
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
(
海拔相同的情况下
)
。
(3)60°
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4)
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每小时
15°
,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的对应点的线速度。
(5)
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
因素
影 响
关系
纬
度
纬
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负
相关
海拔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正相关
[
对
接
高
考
]
命题角度一 以恒星视运动为切入点考查地球自转周期
1
.
(2013·
天津文综,
9)
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
读
图,完成下题。
图中
a
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
50°
,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
)
A
.
1
个多小时
B
.
3
个多小时
C
.
5
个多小时
D
.
7
个多小时
解析
恒星视运动的实质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反映。地球每小时自转
15°
,当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
50°
时,连续拍摄需要
3
个多小时。
答案
B
命题角度二 自转的速度
2
.
(2016·
太原模拟
)
读
“
地球自转等线速度分布示意图
”
,
R
、
T
在同一纬线上。
据
此完成
(1)
~
(2)
题。
(1)
该区域所在的位置是
(
)
A
.南半球低纬度
B
.北半球中纬度
C
.南半球中纬度
D
.北半球高纬度
(2)R
点地形最有可能是
(
)
A
.丘陵
B
.盆地
C
.山地
D
.高原
解析
第
(1)
题,在地球表面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图中线速度数值越向南,线速度越小,说明越向南,纬度越高,所以该地在南半球,赤道的线速度为
1 670
千米
/
小时,
30°
纬线的线速度为
1 447
千米
/
小时,图中线速度数值介于二者之间,位于低纬度。第
(2)
题,纬度和海拔高度是影响地球表面线速度的两大因素。同一纬线上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海拔越低,线速度越小。
R
比同纬度的
T
处线速度小说明该地地势较低,地形类型应为地势较低的盆地。
答案
(1)A
(2)B
考点二 自转地理意义
(
一
)——
昼夜交替
[
知
识
整
合
]
1
.
昼夜交替
(1)
图
中甲为
半球,乙为
半球,
为
。
(2)
甲、乙现象的成因:地球是一个
、
的球体。
(3)
周期:
小时。
夜
昼
晨线
不发光
不透明
24
昼夜现象与昼夜交替有何区别?
提示
昼夜现象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而是由于地球
“
不发光、不透明,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
这一特性决定的。昼夜交替是一个动态概念。它主要是由地球自转这一运动而产生的。
2
.晨昏线的定义
晨
昏线就是太阳照射地表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是由晨线、昏线组成的大圆圈,故又称
。
晨昏圈
【
特别提醒
】
赤道上
6
时、
18
时是解读光照图的两个重要隐含条件。
①
过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为
6
时,而不是晨线上的时间为
6
时;
②
过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为
18
时,而不是昏线上的时间为
18
时;
③
只有在春秋分日时晨昏线与经线才重合,这时与晨昏线重合的经线,其地方时才为
6
时或
18
时。
[
深
度
解
读
]
1
.
晨昏线的六个特点
(1)
平
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2)
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
0°
。
(3)
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
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
(α)
变化范围为
0°
~
23.5°
,且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相同,即图
2
中
∠
α
=
∠
β
。
(5)
晨昏线只有在二至日时才与极圈相切。
(6)
晨昏线的移动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方向相反。
2
.晨昏线的三种判断方法
自转法
顺
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
时间法
赤
道上地方时为
6
时的是晨线,为
18
时的是昏线
方位法
夜
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
对
接
高
考
]
命题角度一 以晨昏线为切入点考查太阳直射点位置判断
1
.
(2013·
江苏地理
)
一
艘海轮从上海出发驶向美国旧金山。当海轮途经下图中
P
点时正值日出,图中
EF
线表示晨昏线。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接近
(
)
A
.
15°N,135°E B
.
15°S,135°W
C
.
23°26
′
N,0° D
.
23°26
′
S,180°
【
审题突破
】
1
.
从题干材料中获取信息
从题干中
“
P
点正值日出,
EF
表示晨昏线
”
可知
EF
为
①
线。
2
.
从图中获取信息
晨
答案
B
命题角度二 晨昏线的特点
2
.
(2013·
浙江文综,
11)
晨
昏圈上有
5
个等分点,若其中一点地方时正好为
12
时,则不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可能
(
)
A
.同时出现日落
B
.经过太阳直射点
C
.是纬度固定的一段纬线
D
.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
解析
晨昏圈上
12
时的点位于晨昏圈与
太阳直射经线的交点上,可以标示为右图
中的
P
点,
P
点与其他四点
M
、
N
、
K
、
G
平均分布在晨昏圈上,将晨昏圈平均分割
为五段弧线。所求的不相邻两点间的球面
最短连线即示意图中晨昏圈上任意两段相
邻的弧。弧
PK
上的点同时日落,
A
项正确;示意图中
O
点为太阳直射点,不在晨昏圈上,
B
项错误;晨昏圈上各点纬度不同,不在同一纬线上,
C
项错误;日期的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
0
时所在的经线,另一条为国际日界线
(180°
经线
)
。此时晨昏圈与经线不重合,不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不与经线重合
(
最短连线为晨昏圈的劣弧段
)
,
D
项错误。
答案
A
考点三 自转地理意义
(
二
)——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
知
识
整
合
]
1
.
偏
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
。
2
.偏向规律:北半球
偏,南半球
偏,赤道上
偏转。
地转偏向力
右
左
不
【
学法指导
】
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的判断方法
(1)
顺口溜记忆法
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
(2)
“
左右手
”
演示法
具体方法为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朝上,如图所示,四指指向物体运动的方向,大拇指的指向即为物体的偏转方向。
如果在长江口南北两岸选一处建一个河港,你认为建在哪岸比较合理,为什么?
提示
建在南岸比较合理。因为南岸为右岸,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泥沙不易淤积。而北岸位于左岸,泥沙易淤积,不宜建港。
[
深
度
解
读
]
地球自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以北半球为例
)
物体水平运动产生偏转
向
右偏
气旋
逆
时针方向流动
反气旋
顺
时针方向流动
三圈环
流风向
①
由
副热带高气压吹向赤道低气压,形成东北信
风;
②
由副热带高气压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形成西南风
季风环流
①
东
亚冬季,由蒙古高压吹向西太平洋低压,形成西北季风;
②
南亚冬季,由蒙古高压吹向赤道低压,形成东北季风;
③
东亚夏季,由西太平洋高压吹向亚洲东部,形成东南季风;
④
南亚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
洋流
①
东
北信风形成北赤道暖流;
②
中纬西南风形成北太平洋暖流或北大西洋暖流;
③
北印度洋冬季吹东北季风,海水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吹西南季风,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河流右岸
侵蚀现象
河
道右偏,左岸泥沙堆积。如长江下游南岸冲刷明显,北岸沉积明显,崇明岛逐渐与北岸接近
铁轨轨道
的磨损
如
京广线上的火车自北京向广州急驶时,受北半球向右偏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西侧铁轨更易受磨损
[
对
接
高
考
]
命题角度一 晨昏线与地转偏向力应用
1
.
(2016·
广州模拟
)
右图中
a
为晨昏线,
c
为经线,
b
为
c
线上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点。读图
,
完
成
(1)
~
(2)
题。
(1)
当
a
、
c
两线重叠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北京和海口昼夜等长
B
.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
C
.
b
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
D
.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
(2)
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
b
地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是
(
)
解析
第
(1)
题,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出现在春、秋二分日,此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第
(2)
题,赤道上无地转偏向力,物体无偏转现象,运动方向保持初始运动方向。
答案
(1)A
(2)C
命题角度二 地转偏向力的判读与应用
2
.
(2016·
济南模拟
)
下
面两幅图分别是两条大河的河口示意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展,最终将与河的哪岸相连
(
)
①
甲岸
②
乙岸
③
丙岸
④
丁岸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解析
河流水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结合图示纬度可判断两河河水分别向乙和丙方向偏,则甲和丁两岸附近水流速度较慢,泥沙不断堆积,图中小岛可能将会与甲、丁两岸相连。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