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4 MB
- 2021-04-12 发布
第一单元 行星地球
第
5
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
2
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第
5
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01
02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考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
核心知识
精讲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
.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
(
纬度
)
变化规律
N
S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
夏至
】
【
冬至
】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
整个南半球则都达一年最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
整个北半球则都达一年最小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
.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
(
纬度
)
变化规律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1
、回归线之间
结论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
90°
,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即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直射时
直射时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1
、回归线上
结论
: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
90°
,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
即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23.5
0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1
、回归线至极点之间
结论
: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
90°
,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
即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两至日
两至日
2.
高分
:
技法点拨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
典题感悟
(2018·
大连联考
)
下图为
6
月
22
日与
12
月
22
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
)
A
.甲、乙、丙、丁
B
.甲、丙、丁、乙
C
.丁、乙、丙、甲
D
.甲、丙、乙、丁
图中丙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说明丙地在
23°26′N
上;乙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夏至日,且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接近
90°
,推断出乙地在
0°
~
23°26′S
之间且接近
23°26′S
;甲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冬至日,且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很小
(
低于
10°)
,得出甲地在
23°26′N
以北,
66°34′N
以南且距离
60°34′N
较近;同理推出丁地在
23°26′S
以南,
66°34′S
以北,且距离
66°34′
较近。所以四地自北向南依次为:甲、丙、乙、丁。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类题通法
正午太阳高度的几点特殊规律
(1)
同线相等规律
: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
对称规律
: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3)
近大远小规律
:距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3.
高考:命题调研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考法一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与分布规律判断
1
.
(2014·
课标
Ⅱ
,
4)
总部位于江苏徐州
(
约
34°N
,
117°E)
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
(
下图
)
价值
7.446
亿美元的工程机械订单。据此完成下题。
2011
年
6
月
21
日,该订单的首批产品从徐州
发货。这一日,徐州与甲国首都相比
(
)
A
.徐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较高
B
.徐州的白昼较短
C
.两地正午物影方向相同
D
.两地日出方位角相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徐州纬度约为
34°N
,甲国首都纬度约为
10°N
。
6
月
21
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正午太阳高度大致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由于徐州与北回归线的纬度差较小,故徐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较高,
A
项正确;此日,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
B
项错误;徐州与甲国首都分别位于太阳直射纬线的两侧,故正午物影方向相反,
C
项错误;由于徐州与甲国首都纬度不同,故两地日出方位角不同,
D
项错误。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考法二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
2
.
(2015·
上海地理,
28
~
30
)
下图为甲、乙两地某日从日出到日落太阳高度角日变化示意图,其中甲地位于北半球。据此回答
(1)
~
(3)
题。
(1)
据图推测,乙地位于
(
)
A
.东半球赤道上
B
.东半球北回归线上
C
.西半球赤道上
D
.西半球北回归线上
解析
甲地位于北半球,此日甲地昼长为
12
小时
16
分,所以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乙地昼长恰好为
12
小时,乙地只能位于赤道上。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出现在北京时间
24
点,可计算乙地经度为
60°W
,乙地位于西半球。
C
正确。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考法二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
2
.
(2015·
上海地理,
28
~
30
)
下图为甲、乙两地某日从日出到日落太阳高度角日变化示意图,其中甲地位于北半球。据此回答
(1)
~
(3)
题。
(2)
据图推测,该日应该是北半球的
(
)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解析
此日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
66°34′
,且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可计算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
H
=
90°
-当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90°
-
(0°
+
x°)
=
66°34′
,即
x
=
23°26′N
,故
B
正确。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考法二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
2
.
(2015·
上海地理,
28
~
30
)
下图为甲、乙两地某日从日出到日落太阳高度角日变化示意图,其中甲地位于北半球。据此回答
(1)
~
(3)
题。
(3)
甲、乙两地实际距离大约是
(
)
A
.
1
万千米
B
.
2
万千米
C
.
3
万千米
D
.
4
万千米
解析
夏至日时甲地昼长接近
12
小时,故甲地接近赤道,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出现在北京时间
12
点,故甲地位于
120°E
上,与乙地位于同一个经线圈,两者的距离约为赤道长度
(4
万千米
)
的一半。故
B
正确
。
考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1.
核心知识
精讲
考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
1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H=90˚-
纬度差
说明:
1
、“
两点
”是指
所求地点
与
太阳直射点
。
2
、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
同减异加
”原则,即两点同在北
(
南
)
半球,则两点纬度“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南北不同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
直射点
1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考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
1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H=90˚-
纬度差
1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15°N
40°N
25°
例如:北京
(
40°N
)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H
北京
=90°-25°=65°
考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
2
.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确定地方时
当
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地方时是
12
时。
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
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
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根据某地某日
(
二分二至日
)
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考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
2
.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直射点上
,物体的影子缩短为
0
;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
正午
是一天中日影
最短
的时刻。
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
(
北极点除外
)
,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
(
南极点除外
)
,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
(
等于
0)
。
考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
2
.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确定楼距、楼高
为了
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我国为例,见下图,南楼高度为
h
,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
H
,则最小楼间距
L
为
:
L
=
hcotH
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
一般情况下,由于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得到的光热多,阴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从而影响到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高度。
2.
高分
:
技法点拨
考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
典题感悟
下图为某小区甲、乙两楼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1)
若上图为南京某小区的楼房分布,为了使住宅楼一楼正午也始终有阳光照射,最好的观察日期是
(
)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解析
一年中正午都有太阳光照射,只需保证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有太阳照射就好,南京位于北半球,
冬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考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
典题感悟
下图为某小区甲、乙两楼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2)
甲楼房位于北纬
21°34′
,欲在乙处建一新楼,如保证乙楼房全年采光充分,甲、乙楼距
X
最少应是
(
)
A
.
10m B
.
15m C
.
20m D
.
25m
解析
保证乙楼全年采光充分即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
(
冬至日
)
可以采光,冬至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
90°
-
|21°34′
+
23°26′|
=
45°
,由图可知甲楼高
20m
,故甲、乙楼距
X
最少应是
20m
。
考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类题通法
一年中
,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变化,正午影长也不断变化。
以北回归线以北某纬度为例,夏至日这一天影长达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这一天影长达一年中最大值。
这类问题,实际上是利用到
太阳高度与影长
的关系。
影子的位置与太阳的位置
相反
,影子的长度与太阳高度呈
负相关
。
一天中
,物体影子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
先变短,后变长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时,此时物体影长最短。
3.
高考:命题调研
考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考法一 正午太阳高度相关计算
1
.
(2014·
课标
Ⅰ
,
3)
太阳能光热电站
(
下图
)
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下题。
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
P
,则
(
)
A
.春、秋分日
P
=
0 B
.夏至日
P
=
1
C
.全年
P<1 D
.冬至日
P>1
解析
本题考查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由题干可知,塔身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
P
,北回归线上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塔身影长为
0
,所以
P
=
0
;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北回归线上高塔正午影长不为
0
,
P
值不为
0
;冬至日北回归线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为
90°
-
(23°26′
+
23°26′)
=
90°
-
46°52′
=
43°08′
,影长大于塔高,
P
大于
1
。
考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考法一 正午太阳高度相关计算
2
.
(2015·
海南地理,
19)
高考刚结束,小明同学到我国某省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旅游。旅游期间,小明既领略了高原风光,又穿越了高山峡谷,还参观了橡胶园。某天下午
1
点
20
分,太阳直射小明头顶。此时他可能位于
(
)
A
.
23°N
,
100°E
B
.
23°N
,
120°E
C
.
24°N
,
100°E
D
.
24°N
,
120°E
解析
根据题干
“
太阳直射小明头顶
”
,说明该地有太阳直射现象,排除
C
、
D
项。北京时间下午
1
点
20
分时该地地方时为正午
12
:
00(
太阳直射头顶
)
,通过计算得出该地经度为
100°E
,故
A
项正确。
考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考法二 正午太阳高度规律的应用
3
.
(2016·
江苏地理,
9
~
10)
住宅的环境设计特别关注树种的选择与布局,不同树种对光照与风有不同影响。下图为华北某低碳社区
(40°N)
住宅景观设计示意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1)
仅考虑阳光与风两种因素,树种与房屋组合最好的设计是
(
)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解析
图示地区位于华北,一年中正午太阳始终位于南方。根据图中太阳能热水器朝向可知,房子左侧为北,右侧为南。落叶阔叶树冬季树木落叶,利于阳光照进房屋。夏季遮荫效果好,布局在南侧;冬季,华北地区盛行偏北风,常绿针叶树防风效果好,布局在北侧,故选
C
。
考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考法二 正午太阳高度规律的应用
3
.
(2016·
江苏地理,
9
~
10)
住宅的环境设计特别关注树种的选择与布局,不同树种对光照与风有不同影响。下图为华北某低碳社区
(40°N)
住宅景观设计示意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2)
为保证冬季太阳能最佳利用效果,图中热水器安装角度合理的是
(
)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解析
冬至日该地
(40°N)
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
(40°
+
23°26′)
=
26°34′
,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倾角与当地的太阳高度互余,
D
项符合题意。
相关文档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2021-02-27 08:56:453页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整体性与2021-02-26 21:37:414页
- 2020届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时跟踪2021-02-26 21:31:103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2-26 21:30:5036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2-26 21:28:504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52021-02-26 21:17:5410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2-26 21:15:5241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42021-02-26 20:31:1127页
- 【鲁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2-26 20:19:2517页
- 2020届鲁教版一轮复习地理新优选大2021-02-26 20:17:4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