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50 KB
- 2021-04-12 发布
2019-2020学年福建省邵武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 选择题(本题共有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
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商代
A.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2.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
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3.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出西周政治
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 B.“家天下”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C.具有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 D.实行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4.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 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5.有学者认为,秦国与匈奴战争期间,每消耗192石粮食才有1石供应到军队,完全可以说“运
输决定战争”。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在征服南越的战事中,秦修建了
A.郑国渠 B.灵渠 C.都江堰 D.直道
6.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7.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它直接向皇帝负责始于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8.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在预留的空白文书纸上作弊,朱元璋实行了半印勘合制度。规定凡文书纸上均须加盖半印(即关防官印),以便核对。这一制度的设置旨在
A.确保文书安全 B.削弱丞相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行政效率
9.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10.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 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 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 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 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11.下列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世官制(夏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宋)
A. 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 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 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D. 血缘→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12.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规定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通航 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使中国的独立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D.近代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
13.这个条约完全是帝国主义列强凭仗手中的武力和实际上的军事占领,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极其沉重的镣铐,也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王朝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向帝国主义列强立下的一纸卖身契。这个条约是
A. 《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二十一条” D. 《辛丑条约》
14.清朝林福祥《平海心筹》记载:“初十日辰刻(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十日,即1841
年5月30日),逆夷……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来会者众数万,发斧犁锄,……将夷兵困在垓心矣。”该记载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义和团反帝斗争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反帝斗争
15.爱国诗人邱逢甲率绅民上书清政府: “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
愿与抚台誓死守御。……如倭酋来收台湾,台民唯有开仗。”以下符合邱逢甲践行其誓言的行动是
A.驾舰撞向“吉野”,不幸中炮弹与舰同沉 B.率领黑旗军,在台中附近的大甲溪伏击日军
C.组织领导义军,在新竹、台南等地痛击日军 D.淞沪抗战,多次击退日军进攻
16. “内地土产出口,外来洋货内销,取道湖广粤北者日少,上百万以挑运、护运、开旅店为生者,失了谋生之路。”导致此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五口通商后,广州外贸垄断地位被打破 B.五口通商后,沿海沿江航运得到了发展
C.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中国南方陷入内乱 D.辛亥革命起自南方,中外勾结遏制革命
17.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三元里人民抗英 “致远”号撞向敌舰 台湾民众抗击日军
A. 反抗外来侵略 B. 寻求救国之路
C. 掀起民主革命 D. 推翻清朝统治
18.1858年4月,当英法联军抵达天津时,咸丰帝为准备出面的交涉人员制订了“详尽”外交方略: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縻,对法进行劝告,对英严词诘问。这说明当时
A.俄美为获取利益而支持清廷 B.英国极力对华进行侵略
C.清政府对列强缺乏清醒认识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19. 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 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 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20.观察并分析下表,从表中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2年)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
年代
阵亡人数(人)
年代
阵亡人数(人)
1937
125 130
1940
339 530
1938
249 213
1941
144 951
1939
169 562
1942
87 719
A.国民党军队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B.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C.国民党是领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力量 D.国共合作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最根本保证
21.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即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22.“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独创女科,才女傅善祥凭着学识、智慧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后来她受东王胁迫,选择从一而终、死心塌地地做了东王妃。”这段文字说明了①太平天国妇女地位有所改变 ②科举制造成了傅善祥的不幸结局 ③傅善祥难逃封建社会妇女的命运 ④杨秀清存在腐朽特权思想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④
23.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 街头上出现 “民主共和”的标语 B. 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C. 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D. 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施压
24.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有两块是反映1851年和1911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其相似之处有
①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口号 ②在革命政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
③曾在南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④领导人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25.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A.斗争的侧重点 B.失败的根本原因
C.失败的客观原因 D.运动的阶级基础
26.《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正确的认识是
A、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B、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C、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D、三者的斗争对象和方式基本一致
27.鲁迅在《阿Q正传》里说:“(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了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说明
A.革命已经深入人心,地主和旧官僚开始资产阶级化
B.除了少数人外,未庄人对于革命的真正意义了解不清
C.革命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只是形式上的革命,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潜在危机
28.下图是著名漫画家沈伯尘先生1919年创作的一幅名为《山东青岛》的漫画。下列对与此漫画主题相关联历史事件产生的重大影响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 促成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D. 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29.《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文中情景发生于
A.淮海战役胜利后 B.辽沈战役胜利后
C.渡江战役胜利后 D.平津战役胜利后
30.下列口号出现的顺序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革命进行到底”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革命进行到底”、“打倒列强,除军阀”
C.“将革命进行到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打倒列强,除军阀”
D.“打倒列强,除军阀”、“将革命进行到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2分、第32题18分,共40分)
31.(22分)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对付长期的作战,当将以前对华处理办法明确修改……
攻占汉口、广东(州)作为行使武力的一个时期。然后,主动地指导新中国的建设,特别防止急躁。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在其内部进行基本工作——恢复治安……治安地区大体包括从包头连接黄河下游、新黄河、庐州、芜湖、杭州一线以东的地区。……为了迅速达到治安的目的,当固定地配备相当的兵力……除上述以外的占领地区,则作为作战地区。……根据敌我形势而配备的兵力,要限制在必要的最少限度内。……亲日政权的扶植,特别是有关亲日政权的统一,其主要目标是使之逐步稳健地发展。
——摘自1938年12月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昭和十三年秋以后对华处理办法》
材料二:每当学校举行朝会或逢到日本什么纪元节、明治节、天皇诞辰纪念日的时候,全部学生被命令向太阳旗致敬,唱日本的国歌,向天皇所在地方的东方遥拜,并听“日满不可分”、“日满一心一德”、“民族协和”以及“忠君”、“服从”等反动训诫。……在伪满的修身教科书上,日寇尽量赞美与宣扬中国封建时代一套吃人的旧礼教,如什么“尊孔”、“忠君”、“以服从为伦理的第一要件”……
——摘自l943年9月《解放日报、东北沦陷十二周年纪念特刊》
材料三: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四: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由于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
——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概括归纳日本对华作战方针政策与战争初期阶段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不得摘抄材料原句)(4分)
(2)材料二揭露了日本怎样的侵华政策?日本大力宣扬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8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何理解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 (6分)
3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
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
和…… ——《清帝退位诏书》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军起事”的具体事件和时间(具体到日)。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北”争论的焦点。(6分)
材料二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对于
国务员认为失职或违法时……可决弹劾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
(总统)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须
得参议院之同意;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得宣告大赦、特赦、减刑,
但大赦须经参议院之同意。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中立法权是如何限制行政权的?结合所学知识,
阐述《临时约法》的进步性。(12分)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C
B
B
D
C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D
A
C
A
A
C
D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B
C
C
A
A
D
A
D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2分、第32题18分,共40分)
31.(1)变化:速决战改为长期作战;集中兵力进攻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扶植傀儡政权。(4分)
(2)政策:民族同化和文化愚民政策。(2分)
目的:强迫学生接受封建奴才思想,培养对日本绝对效忠服从的年轻一代,便于进行殖民统治。(2分)
(3)原因: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4分)
不全面。(2分)
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2分)
(4)说明:抗战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民族凝聚力增强);增强了中国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6分)
32.(1)事件:武昌起义。(2分)时间:1911 年 10 月 10 日。(2分)焦点:国体问题(是否建立共和制度或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2 分)
(2)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职员、大赦、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等须经参议院同意;参议院可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6分)
进步性: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