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8 MB
- 2021-02-27 发布
专题二 “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
高考怎站位
1
高考为何考
2
高考考什么
3
高考怎么考
4
专题跟踪检测
5
通晓知识关联
明确主旨线索
01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土地制度
隐性
时空
刀耕火种、井田制、千耦其耘、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小农经济、重农抑商、田庄、翻车、曲辕犁、均田制、不抑兼并、租佃制度
素养
热词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铁犁牛耕的耕作方法;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种植为主、家庭饲养为辅的产业结构;多样、不均衡、互补的经济格局;地主土地私有为主的土地制度
基础小题验知
拓展认知提能
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
由于牛耕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从生产模式的角度看
以家庭为单位、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从土地所有
制的角度看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
02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隐性时空
八王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人口南迁、定都建康、隋唐大运河、苏湖熟,天下足
素养热词
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国家分裂和割据战乱时最为突出; 政治中心南移影响经济重心南移
基础小题验知
拓展认知提能
北人南迁
由黄河流域迁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北方人民南迁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向江南
边疆移民
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迁
50
万中原人前往越族地区
华人外流
我国古代出现的到海外谋生、居住现象,形成华人外流。如郑和下西洋后形成的南洋潮
外族内流
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
政治
因素
巩固边防、开垦荒地、限制富豪、文明开化等政治需要成为促成移民的因素
环境
因素
战乱和自然灾害严重频发之地的人民向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之地迁移是历史上的一种常态
经济
因素
落后生产方式下的人民向拥有先进生产方式的地区迁移
03
在束缚中前行的古代商业
隐性时空
以物易物、工商食官、重农抑商、职业商人、盐铁官营、丝绸之路、市坊制度、夜市、草市、大运河、票号、交子、白银、长途贩运、资本主义萌芽、江南市镇、商帮、海禁、闭关锁国、朝贡贸易、十三行
素养热词
起源原始历史悠久; 相对西欧交换发达; 市场形式多种多样;货币种类不断丰富;集中表现城市商业;商人群体逐渐活跃; 存在明显区域特征;对外贸易由盛而衰;从属农业辅助补充;终未成为近代经济
基础小题验知
乡名
酒坊名
数量
阳堂
韩奥、天童、东吴、下水、屯棣、大嵩、富浦
7
翔凤
盐场、管江、上水、韩岭、隐学、单步、平水
7
手界
青山、张村、邓桥、郑湾
4
丰乐
道陈、横溪、张濠、板弄
4
鄞堂
甲村、鄞堂、石支、善训、新塘、大狄、茆山
7
总计
29
拓展认知提能
从城市功能上看
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
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
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
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
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
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
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渐增多
从市民阶层的变化看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导致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
海禁
”“
闭关锁国
”
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及资本转化的进程
经济结构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分散性,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加之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思想观念
以
“
农本
”
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高考小题悟道
转换地理坐标
山东的棉花运往江南,江南的棉布返销山东
考查历史解释
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
——
南方棉纺织业发达
——
江南经济已是重心
包含价值引领
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长效热点
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素养凸显
考查依托材料获取信息,有一
“
分
”
材料说一
“
分
”
话的历史解释能力
传统考查角度
租佃制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土地兼并的结果
学科素养立意
佃农也是小农经济
隐含社会热点
农村土地流转
考查内容基础
历史主干知识:明代的朝贡贸易
情境材料新颖
以中国传说中的
“
麒麟
”
为素材创设历史情境,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命题视角独特
考查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注重唯物史观
辩证认识税收政策对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影响
关注社会热点
以当今社会存在的粮食低价问题为切入点,折射
“
三农
”
问题
强调思辨判断
A
、
C
、
D
三个选项都有较强的迷惑性和干扰性,考生需综合推理判断
重视主干知识
历史长效热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回归历史现场
南茶北运所引起的北方社会习俗的变化,暗示了国家统一的时代背景下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彰显核心素养
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理解喝茶习俗折射出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不囿常规
虽是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实际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无关;看是一历史信息地图,实则是一地理区位信息图
开阔视野
春秋战国:时代大变革的历史时期;范蠡、子贡: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私营商业兴起背景下的富商大贾;陶、曹鲁:
“
天下之中,诸侯四通
”
的地理位置
考查内容传统
仍是考查的主干知识:小农经济和土地制度
情景角度新颖
不是直接考查唐代后期的土地制度,而是隐性考查小农经济
注重史料实证
对比不同土地规模和户数的数据,对历史现象作出恰当的阐释
特定时期的特色现象
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
“
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
鉴古知今的家国情怀
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各阶层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致富
高考大题增分
高考第
40
题增分策略
规范解答
保分点
①
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
②
税收制度的变革,减轻百姓负担
③
精耕细作
④
高产作物的推广
⑤
耕地面积增加
高分点
③
学生在提取材料信息
“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
时很容易答成
“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
,而实际上,多种农作制的采用是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因此
“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
的表述不如
“
精耕细作
”
概括性强。所以在解读材料时,运用教材中的规范性学科语言,能够给评卷老师留下较好的印象,从而增加答题的分值
保分点
⑥
人地关系紧张
⑦
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
⑧
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保分点
⑨
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
⑩
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
⑪
开垦荒地,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
⑬
节制生育
保分点
⑨
向西北地区移民,虽可行,但易引发生态破坏
⑫
工业化虽符合时代发展,但受条件所限,短期内难以实现
高分点
⑬
节制生育,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忽视了人口增加的积极影响
⑨
⑫⑬
虽然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解决措施,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看到
“
节育
”
,很多考生都会联想到我国的
“
计划生育
”
政策,只局限于其合理性,而忽略人口增加的积极作用。本设问中,在作评价时,不但要针对每个人的主张进行评价,更要综合这些内容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辩证分析,整体认知
高考第
42
题增分策略
时间
中国
外国
14
~
15
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
30
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
200
余家纺织工场雇佣
3
万余名工人
16
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
“
一条鞭法
”
改革。
李时珍
《
本草纲目
》
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
《
牡丹亭
》
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
“
太阳中心说
”
。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
《
哈姆雷特
》
时间
中国
外国
17
世
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
《
天工开物
》
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
“
五月花号
”
到达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