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 MB
- 2021-02-27 发布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5月月考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读东北地区图,完成下列1-2题。
1.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太阳辐射②距海远近③季风风向④纬度位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东北地区平原广大,一首诗歌曾提到“……这里的土地肥到家,插上根筷子会发芽,栽上块柴禾也开花……”。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主要原因是( )
A.类型主要是棕壤
B.地形平坦,水土流失不明显
C.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
D.土壤中冻土层保留水分
某国湿地约占国土面积的25%,湖泊众多,素有“千湖之国”之称。读该国区域图,完成下列3-4题。
3.据图分析,该国湿地众多的主要成因有( )
①气候寒冷,地下水水位低;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③内力作用形成众多湖泊;④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该国湿地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 )
①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③保护生物多样性;④调节局地气候,净化天然水体
A.①③ B.②④ C. ③④ D.①②
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据此回答下面5-6题。
5.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6.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人类生产活动范围沿河流迁移的总趋势是( )
A.从下游向上游方向迁移
C.往返迁移
B.从上中游向下游方向迁移
D.向两侧迁移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使土壤遭受严重侵蚀,红色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下列7-9题。
7.“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8.“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9.下列属于湿地的是( )
A.沼泽、滩涂、雨后的草地 B.河流、湖泊、广场的喷泉
C.水库、沼泽、滩涂 D.稻田、河流、海洋
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黄土分布区,沟谷发育,沟壑纵横,地形破碎。虽有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但却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的劣势,完成下列10-11题。
10.造成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力沉积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11.下列原因中,属于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的是( )
①植被覆盖率低②轮荒耕作③开挖煤矿④黄土土质疏松⑤夏季多暴雨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③④⑤
读“井的密度及其分布对牧场的影响图”,完成下列各12-13题。
12.图中圆内裸地表示沙层裸露或固定沙丘活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过度樵采 B.过度开垦 C.过度放牧 D.过度砍伐
13.曾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现在“裸地遍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为放牧引水掘井,周围草场因过度利用和践踏而出现裸露地面
B.为扩大耕地而掘井,周围草场最终因为践踏和开垦变成裸露地面
C.为解决人的生活吃水问题而掘井,周围草场终因人为破坏而变成裸露地面
D.为解决人们生活能源问题而拔草、砍树,导致环境恶化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据此完成下列14-15题。
14.下列关于西北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递减是因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
B.大风是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C.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主要在于干旱的自然环境
D.塔里木盆地多属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15.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一荒漠的变化原因是( )
A.水分差异B.热量差异C.地形差异D.人类耕作方式的不同
读下列两个区域略图,回答下面16-18题。
16.两区域共同的特征有( )
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土流失严重③水资源丰富④重化工业为主要工业部门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②
17.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两区域采取的共同措施有( )
①植树造林、保持水土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
③完善交通、工厂外迁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8.近年来,左图区域煤炭输出比重降低而电力输出比重提升,其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
A.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B.降低运输成本,缓解交通压力
C.降低大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D.实现产业升级,减轻用工数量
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其具体表现就是形成了一个个农业带,如图所示。据此回答19~20题。
19.对美国农业区域专门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追求生态效益
B.完善的制度、法规
C.便利的交通条件
D.追求经济效益
20.有关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F处为地中海气候,棉花带分布在此
B.C、D、G分别是玉米带、棉花带、亚热带作物带
C.B为小麦带,种植冬小麦,中部则种植春小麦
D.A处为乳畜带,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统计表明,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共有湖泊1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下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第二。西部一批烟波浩渺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泊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阅读上述文字,完成21~22题。
21.使“八百里洞庭”退居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①围湖造田②上游水土流失严重 ③蒸发和下渗④引水灌溉
A.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22.湖泊环境恶化后,造成水灾频发的原因是
A.湖泊水对河水的补给量减少
B.水土流失加居
C.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D.水资减少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23-25题。
材料1 田纳西河流域在流域管理局的指导下,始终以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统一为基础,以工业、农业、城镇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建立自然、经济和社会的治理协调系统。
材料2 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协调系统。
23.田纳西河治理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的资源是( )
A.水资源 B.煤炭资源 C.铅锌资源 D.土地资源
24.田纳西河流域目前建成了美国最大的能源基地,先开发的电能为( )
A.火电 B.水电 C.核电 D.风力发电
25.纳西河流域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兴建了大量水库,为发展渔业打下了基础
B.平原多种玉米、棉花等
C.把林业发展作为整个流域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坡地发展温室蔬菜生产
下图是某区域图,图中甲、乙、丙是重要的农业区,完成26-28题。
26.甲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A.全年高温、干湿季节分明 B.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C.多地下水和冰雪融水 D.光照虽弱但日照时间长
27.丙地区与乙地区相比,其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主要是
A.灌溉条件较差 B.日照时间太长
C.气温较低,热量不足 D.土壤盐碱化严重
28.“南水北调”东线方案对沿线地区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A.地面下沉 B.土壤盐碱化 C.湖泊面积增大 D.湿地面积增加
英国人汤姆想到中国旅游,但不知何时旅行最好。当地旅行社向汤姆提供了一幅“中国山水风景区最宜欣赏季节与纬度关系图”,帮助汤姆确定旅行的时间。回答29-31题。
29.从欣赏南、北方山水风景的角度,汤姆应该选择在什十么季节(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0.从感受地域辽阔气候差异显著的角度,汤姆应该选择在什么季节出行(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1.庐山和泰山作为旅游资源,在构造上其共同成因是
A.地壳运动形成的断块山 B.火山喷发而成
C.板块挤压形成的褶皱 D.由沉积作用形成
近几年来,珠江流域持续干旱,江河水位显著偏低,海水倒灌,咸潮上溯,给珠江三角洲的澳门、珠海、中山、广州等地供水造成很大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32~34题。
32.珠江口咸潮一般发生在( )
A.冬春 B.夏秋 C.秋冬 D.春夏
33.2005年春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咸潮影响为近20年来最为严重的一年。原因是( )
A.经济快速发展,工农业需水多
B.2004的秋末以来,珠江流域旱情严重
C.受副高位置偏南的影响,雨季推迟
D.受南方地区暖冬影响
34.当河流咸潮发生时,除造成淡水短缺外,还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三角洲海岸蚀退
B.地面沉降
C.三角洲地区土壤盐碱化加剧
D.发生赤潮
35.图中所示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 B.不合理的灌溉
C.过度开采地下水 D.过度樵采和乱垦滥牧
二、综合题(本大题3个小题,共30分)
36.(10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在美国建国初期,匹兹堡只是一个普通的毛皮贸易场所。尽管附近有优质大煤田,但几乎无工业可言。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材料2:美国五大湖区矿产资源与钢铁工业分布图。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分析匹兹堡成为美国钢铁工业中心的区位条件。(4分)
(2)在20世纪70~80年代,该区出现了人口大量外迁,试分析原因。(4分)
(3)经过综合治理,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产生了新的增长活力,成为目前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关目前该区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多选)(2分)
A.城市化、工业化达到较高水平
B.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
C.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兴起
D.信息商务络没有形成
37.读东北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根据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分析适宜在甲、乙两地发展的农业部门: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2分)
(2)简述黑龙江省发展粮食种植业的优势自然地理区位条件。(3分)
(3)近年来政府禁止开发丁地(湿地),试列举该湿地破坏后产生的不利影响。(3分)
(4)东北大米因优质而广受市场欢迎,从气候角度分析原因。(2分)
38.读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资料1:敦煌莫高窟是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大型石窟,窟内保留着精美绝伦的壁画、彩塑,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宝库。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世界文化遗产,景区每年轮换开放十个洞窟。
月牙泉位于鸣沙山中,是古河道残留湖,地下潜流在此露出形成泉眼,聚成水池。鸣沙山、月牙泉以“沙岭睛鸣”和“月泉晓澈”而著称于世。
嘉峪关是万里长城的西端终点,地势险要,巍峨宏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隘。
表2月牙泉水位、水面面积变化
请回答
(1)说明敦煌许多文物经历千余年保存比较完好的自然原因。(2分)
(2)读表2,简述月牙泉近年发生的变化及其人为原因。(4分)
(3)试对敦煌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和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4分)
2017-2018-2 高二年级5月
地理试题(文)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5: BCBCC 6-10: ACACC 11-15: ACABA
16-20: BBBDB 21-25: CCABD 26-30: CCBBD
31----35AABCC
36.(10分)
(1)煤铁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开发较早。
(2)环境污染加剧,地价上涨,传统产业衰落,大量工人失业。
(3)ABC
37. (10分)
(1)畜牧业 林业
(2)夏季高温多雨,光照、降水较为充足;平原面积大,地势平坦,黑土肥沃。
(3)调节气候能力下降;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恶化。
(4)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
38(10分)
(1)1敦煌地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区内部,常年气候干燥,降水稀少,空气中的水分就少;2人类活动少,风沙淹没,所以敦煌文物可以保持千百年不坏。
(2)水面缩小,水位下降,水量减少;(2分) 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泉水减少。(2分)
(3)优势:敦煌莫高窟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资源组合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较好。(2分)
不利:距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较远,交通通达性差;接待能力较差;环境承载量有限。(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