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50 KB
- 2021-05-07 发布
数学计划总结之《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学习用比例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用比例知识解答正、反比例的问题的关键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然后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因此,教学之前先复习:(1)找出哪一个量是一定的,(2)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我在教学前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让学生判断成什么比例,是依据什么判断的。
在新课的教学中,围绕比例的知识提问: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哪种量是不变的?使学生弄清这两种变量的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比例关系写出等式。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然后进行练习,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学例6,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课本编排思路与例5相似,我就参照例5的教学进行。我注意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关系的问题的方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结 合“做一做”,可以总结出应用比例解答问题的步骤:
1、 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 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 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哪个量是一定的,需要学生从已知的两个量中发现定量,因此学生有时找不准什么量一定,这样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就会出现问题,该列正比例的列成反比例,该列反比例的又列成了正比例。
(2)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对学生不放心。比如:在教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又担心学生不会做,最后还是教师包办代替讲了,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那些会做的学生也觉得太哆嗦。
(3)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学生一般都喜欢用。
相关文档
- 数学计划总结之七年级数学公开课的2021-05-07 14:26:302页
- 数学计划总结之《除数是两位数的除2021-05-07 02:07:342页
- 数学计划总结之六年级数学质量分析2021-05-07 00:49:433页
- 数学计划总结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比2021-05-07 00:13:042页
- 数学计划总结之《分数乘法应用题》2021-05-06 23:56:301页
- 数学计划总结之初一数学教学工作计2021-05-06 22:38:332页
- 数学计划总结之初二年级数学总结2021-05-06 22:08:062页
- 数学计划总结之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2021-05-06 21:52:194页
- 数学计划总结之二年级下册数学计划2021-05-06 19:07:185页
- 数学计划总结之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2021-05-06 15:54:444页